本來勤勞地打遊記、散文、改小說、預備新工作的資料……可是看到特首這篇文章,又忍不住說幾句閒話︰
政治制度、國制局勢等等問題我不在行,免得亂講。可是青年人的問題,卻是政府回歸後教育政策出錯所種下的禍根。
◎年輕人「叻」在哪裡
曾生謂現在的年輕人比他們年輕時「叻」、「聰明」、「學歷高」。這是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改變所產生。
年輕人的智商是否比上一代高,不得而知。可是隨着資訊科技發達、生活水平提升。年輕人接觸多了,自然覺得生命裡面可以擁有更多,或者嘗試更多。然而現實生活沒有達到想像,例如每個人都在討論ipad之時,他們沒有ipad在手,就會覺得不公平。
另一個更直接原因是教育水平提升,但社會無法吸納這麼多高學歷員工。教育水平提升倒是社會一手造成的缺乏長遠規劃的惡果。二千年後香港經歷四十年來最大的經濟衰退,無論高低學歷都找不到工作,重災區是中年及青年,前者轉行難學歷低,後者學歷低缺經驗。在這個兩難的情況下,政府提出進修,令雙失青年得以回到校園,短期內減低失業率、提高社會整體水平、為高等院校開拓「財源」,一箭幾鵰。這一箭射得挺準,可是政府只懂射箭,不去收屍,十年下來箭少了,鵰卻沒有增加。
伴隨學歷水平上升,社會上理應趨向職業多元,持續發展高增值、低勞動力的產業。然而沙士之後,職業反而愈來愈單一。服務和金融主導,香港不是整個產業由設計、生產、推廣、零售來發展,而是只發展最末導的零售業。零售在產業之中排行最末,所需學歷也最低。這麼樣,問題就來了,學校培養了一堆該去設計、規劃的人才,因為沒有就業機會,都跑去零售。怨氣因而產生︰「我們明明是有學歷,有知識,可是現在卻在低位。」年輕人不怕由低做起,而是怕由低做不起。曾生說「年輕人的流動率並沒有減低」,卻不是向上流動。每個人都說你努力念書努力工作就可以往上爬,結果學位唸了一大堆,賺到的還不夠還清學費。活身身的例子是,我旁邊坐了一位碩士,碩士還是在英國念的,現在在做客服員。幸運的是,她不用還債,錢都是父母出,現在消費都是男朋友錢。
政府鼓勵升學進修,到頭來沒有足夠相應職位,這是社會不能回應年輕人期望。讀了一大堆學位造成學歷膨漲,欠政府一屁股債然後拍拍你肩膀說︰「年輕人心頭太高,不要想太多,努力做。可是債一定要還。」這是騙局。
◎為甚麼怨氣集中在80後
當80後成為媒體的焦點、上一代人的攻擊對方時,就知道要出事。大陸的80後泛指那些80年代出生有成就有思想的傑出份子,香港的80後卻是激進、怨氣衝天。相反,70和90好像沒有這麼突出。
先談70後,70後是全殖民地成長的一群,他們成長環境和上一代差不多,都是苦幹實幹型。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成長時正值香港黃金時代,標榜「肯做肯捱就能發達」。曾經看過孫姓藝人接受訪問,明確表示反對80後表達意見的方法,因為︰「我們要起飛的十年,又金融風暴又又禽流感又SARS,我地都無怨過。」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想法。
相對而言,80後成長的社會,由盛轉衰,努力向上的黃金法則有如氣泡在自己成長的歲月裡一個一個爆破,社會運作模式十幾年來沒有大改變和修補,那種絕望和不忿,造成一種獨特的憤世疾俗悲觀心態。
90後的父母就是60年代末、70年代的這一群,他們把90後照顧得很好,好的過份,物質生活一大堆,學鋼琴學跳舞……這樣的「照顧」帶給90後不少壓力,可是看在80後眼裡,自己甚麼都沒有,在成長的階段好像已經輸了一大截。
最慘的是80後剛好要面對大陸人來港的挑戰。大陸能夠藉工作或學術簽證來香港工作的人競爭力自然不低,很可能資源上比香港人更優勝,政府對本地勞動力,特別是專業範疇的保障不太足夠,而香港在歷史憤性又特別愛用外來人才。大陸人在投資、工作上的侵佔令80後產生恐懼,自己無法解決,求緒政府又遭拒絕,政府儘管沒有引狼入室的意圖,卻沒有加以阻止或規範,應對態度與年輕人期望不符,怨氣愈加愈深。
◎老子不管了
每次談及青少年問題,難免想起韓寒三年前的〈青春〉。文章裡面談的是中國目前年輕人的生活情況,也許正如曾先所言,是各國資本主義政府均需面對的問題。可是每個國家都在積極改進生活境況,唯獨香港打著自由放任,,在青年議題上唯一成功的方法是挑撥年輕人和上一輩的仇恨。
香港一直是除了自殺廣告以外,不贊成年輕人有夢想的地方, 曾特首在位這幾年,情況惡化了,不論在位者或是社會大眾,對年輕人的責難比以往更甚,矛盾日增。他把年輕人都歸類為長毛的同類,或至少是長毛的崇拜者,要求政府做事等同暴力爭取訴求,強調香港面對的問題是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難題,把英國學生暴動、佔領華爾街等,與香港菜園村之類由年輕人發起的社保體動同質化了。都是資本主義和年輕人理想太高,政府滿足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對社會整體而言未必是好事。不過也沒差,反正剩下的時間一年不到,這個爛攤子,要麼爛下去,要麼給下一任解決,我都走了,把問題說清楚,修補公關形象。
曾任權︰怨氣大源自年輕人理想大
曾蔭權形容,新一代年輕人理想好大,覺得社會愈來愈欠缺公義,付出勞力與收穫不成正比,導致一些人特別有錢,一些人特別窮困;而且也因此未能服膺於民主制度。
年輕人面對另一個現實是,他們不單要跟本地人競爭,還要跟全球的人競爭。再加上社會流動得很快,年輕人看不清未來,覺得未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因此對社會產生怨氣。但「十年前我也不見自己會做特首,不要講二十年前,也睇唔到自己做咩。但現在年輕人有理想,後生仔就係想咁,你唔怪得佢哋,佢覺得自己有學識!」
「感覺上係辛苦咗,壓力大咗,因為(年輕人)自己聰明咗、後生叻咗。我哋那時蠢蠢地,無擔心,想做一份工,一次唔得就兩次!」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篇文章顯示曾先並非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他具有不錯的分析能力,只是不行動,我知道,但我不管,因為管了不一定好,好了你們不一定滿意,你們滿意,可能有其他人不滿意。
政治制度、國制局勢等等問題我不在行,免得亂講。可是青年人的問題,卻是政府回歸後教育政策出錯所種下的禍根。
◎年輕人「叻」在哪裡
曾生謂現在的年輕人比他們年輕時「叻」、「聰明」、「學歷高」。這是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改變所產生。
年輕人的智商是否比上一代高,不得而知。可是隨着資訊科技發達、生活水平提升。年輕人接觸多了,自然覺得生命裡面可以擁有更多,或者嘗試更多。然而現實生活沒有達到想像,例如每個人都在討論ipad之時,他們沒有ipad在手,就會覺得不公平。
另一個更直接原因是教育水平提升,但社會無法吸納這麼多高學歷員工。教育水平提升倒是社會一手造成的缺乏長遠規劃的惡果。二千年後香港經歷四十年來最大的經濟衰退,無論高低學歷都找不到工作,重災區是中年及青年,前者轉行難學歷低,後者學歷低缺經驗。在這個兩難的情況下,政府提出進修,令雙失青年得以回到校園,短期內減低失業率、提高社會整體水平、為高等院校開拓「財源」,一箭幾鵰。這一箭射得挺準,可是政府只懂射箭,不去收屍,十年下來箭少了,鵰卻沒有增加。
伴隨學歷水平上升,社會上理應趨向職業多元,持續發展高增值、低勞動力的產業。然而沙士之後,職業反而愈來愈單一。服務和金融主導,香港不是整個產業由設計、生產、推廣、零售來發展,而是只發展最末導的零售業。零售在產業之中排行最末,所需學歷也最低。這麼樣,問題就來了,學校培養了一堆該去設計、規劃的人才,因為沒有就業機會,都跑去零售。怨氣因而產生︰「我們明明是有學歷,有知識,可是現在卻在低位。」年輕人不怕由低做起,而是怕由低做不起。曾生說「年輕人的流動率並沒有減低」,卻不是向上流動。每個人都說你努力念書努力工作就可以往上爬,結果學位唸了一大堆,賺到的還不夠還清學費。活身身的例子是,我旁邊坐了一位碩士,碩士還是在英國念的,現在在做客服員。幸運的是,她不用還債,錢都是父母出,現在消費都是男朋友錢。
政府鼓勵升學進修,到頭來沒有足夠相應職位,這是社會不能回應年輕人期望。讀了一大堆學位造成學歷膨漲,欠政府一屁股債然後拍拍你肩膀說︰「年輕人心頭太高,不要想太多,努力做。可是債一定要還。」這是騙局。
◎為甚麼怨氣集中在80後
當80後成為媒體的焦點、上一代人的攻擊對方時,就知道要出事。大陸的80後泛指那些80年代出生有成就有思想的傑出份子,香港的80後卻是激進、怨氣衝天。相反,70和90好像沒有這麼突出。
先談70後,70後是全殖民地成長的一群,他們成長環境和上一代差不多,都是苦幹實幹型。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成長時正值香港黃金時代,標榜「肯做肯捱就能發達」。曾經看過孫姓藝人接受訪問,明確表示反對80後表達意見的方法,因為︰「我們要起飛的十年,又金融風暴又又禽流感又SARS,我地都無怨過。」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想法。
相對而言,80後成長的社會,由盛轉衰,努力向上的黃金法則有如氣泡在自己成長的歲月裡一個一個爆破,社會運作模式十幾年來沒有大改變和修補,那種絕望和不忿,造成一種獨特的憤世疾俗悲觀心態。
90後的父母就是60年代末、70年代的這一群,他們把90後照顧得很好,好的過份,物質生活一大堆,學鋼琴學跳舞……這樣的「照顧」帶給90後不少壓力,可是看在80後眼裡,自己甚麼都沒有,在成長的階段好像已經輸了一大截。
最慘的是80後剛好要面對大陸人來港的挑戰。大陸能夠藉工作或學術簽證來香港工作的人競爭力自然不低,很可能資源上比香港人更優勝,政府對本地勞動力,特別是專業範疇的保障不太足夠,而香港在歷史憤性又特別愛用外來人才。大陸人在投資、工作上的侵佔令80後產生恐懼,自己無法解決,求緒政府又遭拒絕,政府儘管沒有引狼入室的意圖,卻沒有加以阻止或規範,應對態度與年輕人期望不符,怨氣愈加愈深。
◎老子不管了
每次談及青少年問題,難免想起韓寒三年前的〈青春〉。文章裡面談的是中國目前年輕人的生活情況,也許正如曾先所言,是各國資本主義政府均需面對的問題。可是每個國家都在積極改進生活境況,唯獨香港打著自由放任,,在青年議題上唯一成功的方法是挑撥年輕人和上一輩的仇恨。
香港一直是除了自殺廣告以外,不贊成年輕人有夢想的地方, 曾特首在位這幾年,情況惡化了,不論在位者或是社會大眾,對年輕人的責難比以往更甚,矛盾日增。他把年輕人都歸類為長毛的同類,或至少是長毛的崇拜者,要求政府做事等同暴力爭取訴求,強調香港面對的問題是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難題,把英國學生暴動、佔領華爾街等,與香港菜園村之類由年輕人發起的社保體動同質化了。都是資本主義和年輕人理想太高,政府滿足他們的要求很簡單,對社會整體而言未必是好事。不過也沒差,反正剩下的時間一年不到,這個爛攤子,要麼爛下去,要麼給下一任解決,我都走了,把問題說清楚,修補公關形象。
延伸資訊︰
- 韓寒︰城巿,讓生活更糟糕
可不可以說,八十後是最迷失的一代?
回覆刪除我不太肯定用「迷失」對不對。
回覆刪除「迷失」大概是不知道做甚麼,沒有方向感的意思。我想,苦難中國那一代,受戰火影響,無法自主,很迷失。弗傑羅滋那種富裕到無所事事,也是一種迷失。
80後其實不迷失,他們知道,或者很大程度能說出自己想要甚麼。比如說要房子,要普選。這不叫迷失,只是做不到,而心生怨氣。
特首的說話重點就是,你不能夠因為想要的得不到就去埋怨政府,政府要做到很簡單,但未必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