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的反思

 

長年呆在文學院和一堆「知識分子」之間,會覺得對於社會現況、弱勢社群的關懷是與生俱內,自然而然的事。過去半年在寫高達相關文化,忽然對所謂的「人文關懷」抱有懷疑。我們用文字和圖片,關懷我們眼中的弱勢,是在消費他們嗎?或說在滿足大眾獵奇精神?


事源去年參加了一個工作坊,目的主要是想聽演講,畢竟主辦方找來的講者都是頂尖人物,二來是想拿證書去申請定居。在港時我也算是邊沿份子吧,賣書的應該也是媒體之一?是但啦。一邊在聽一邊做自己案子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這些我過去奉為金科玉律的價值觀,甚麼鬼「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產生了一種奇異的抗拒。


這件事早在幾年前討論香港懷舊文化已經產生,所謂的媒體也是有潮流和特質的。潮流主宰價值走向,而好多人只是順着這道潮流混水摸魚,我就是最佳例子。蹭熱點,煽動情緒,不也是技能之一嗎?可是我們「關懷」的對象,處境有改善嗎?就如我喋喋不休地向世人講香港有幾仆街,有用嗎?沒用的,香港人不會改。因為這不是潮流指向。以前靠近英國,就用英國標準;現在靠近大陸,就用大陸標準。


所謂的人文關懷就是如此。也只是如此。關懷別人的關懷。這樣子,倒不如派米派錢派飯,更能直接改善生活狀況。釋出了關心,釋出了感情。之後呢?也重要啦,療癒感。但之後呢?之後呢?之後呢?


究竟的方法,是不是只有投靠上帝、到西方極樂呢?



最近在幫幾個客處理一些證照的事情。台灣人對證件的敏感度相對地低,從以前就低。個人觀察是因為台灣人普遍比較仁慈,有時一些小細節,多講幾句,前線作業人員就會幫忙。按章工作反而會覺得抓得太緊。


記得當時在辦入境時,就有一位老太太在台辦窗口哀求。如果在台灣應該就會審批了,然而職員香港的窗口就是不給過。這個故事,留在寫HF169時寫吧。


坦白,有時候我也不是萬能,也會有看漏眼的地方。也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有做正確了。做錯事捱罵也應該,不過你問我,我傾向不責怪其他人。做校對多了就會明白,人犯錯是很正常和很普遍的事情,一本書3萬字有1000個錯別字,不順暢,很合理。那當然,有硬傷是很難接受的事情。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是正確和不能有錯別字,犯錯的懲罰很重,重之餘我覺得要承受他人的情緒,更加煎熬。


人們相信法律,因為法律的懲罰普遍有上限。但人的情緒可以沒有上限,往後的報復可以是無止境無止盡。歷史不就講很多類似的故事,亡秦必楚,葉赫那拉氏之類。想來想去,我開始想否定人的感情,人的情緒。如果我們都能夠很冷靜的看待這一切,AI式的,可能,世界就不會這麼混亂。可能這就是一切的苦厄擺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