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冰室



「我買了豬肉,今晚炆冬姑,髮菜鋪底,煮起來很入味。」

「怎麼不買雞?那邊的雞很便宜,兩隻八折。」

「吃不完吃不完,後生不知道會不會回來吃,一會兒說加班,一會兒說去家婆那邊吃飯。」

「我想買魚呀,但魚好貴。這咖喱角好吃,你試試。後來還是買了蘿蔔,準備做蘿蔔糕和年糕。」

「我兒子叫我不用做,公司送他兩盒。」

「我兒子也是呀,公司送他幾個年糕,小小一個,碗口大小的。他說另外買一盒去老婆外家。我跟他說,這些小個的,放在神枱供神就好。吩咐他切兩塊我做的糕送過去。差好遠的,真的差好遠。」

「他外家那邊沒人做了喔?」

「沒人了,只剩老人家和傭工。傭工挺好的,懂炒蟹,她願意學。現在很多傭工不肯學。」

以上資深師奶的對話,配搭中國冰室的場景,夠街坊。




諸多舊式冰室之中,中國冰室架子最大。如非老闆娘同意,不得拍照;部分時段閣樓關閉,有生意也不做。桌子擺得鬆鬆動動,似乎沒甚麼租金壓力。老闆娘一頭捲髮染紅,像小丸子的媽媽小林瑾。

卡位的小女孩埋首寫作業,女伙計空閒時關心問候,做成點呀?小女孩抬頭笑笑。她不是她媽媽,她媽媽上班去了,把女兒寄託在冰室。兩個師奶坐在我對面,櫃枱鄰則兩個阿伯在講跑馬。

自由行進得冰室,出奇地低聲細語,沒有長炮、沒有閃光燈,沒有抱怨食物、環境、價錢⋯⋯奇異的現像。也許是被冰室的氣場壓攝了,畢竟這裡拍過許多嚴肅電影,常客都是任達華級數的大明星,況且沒幾位同胞。







雨傘運動之後,年青人和中產巿民,聚集到樓上咖啡室。那邊擁有新式的生活態度,置幾本從未讀完的書、桌遊、盆栽擺出慢活文化。僅存的老冰室,便成了遊客景點。比如說澳牛、九記,排隊的常是遊客,特別是自由行。香港人才沒那麼閒進店裡討罵。

中國冰室透露了一種巿井個性。往來的客人閒話家常,買魚買肉買菜,我家的媳婦和兒子,隔壁的驃叔借了對面的師奶五百塊。這樣子才是濃濃的人情味吧!並非關心那些離得遠遠的弱勢社群,掏一筆錢派飯給陌生人,而是真真正正在關心家人今天吃甚麼,建議鄰居明天煮甚麼。放點梅菜蒸魚就很夠味兒了,何必大老遠捉一條石斑回來,五餅二魚地轉贈出去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