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換機前,半專業攝影師的換機之路

忘了誰說的,想不到照片該如何拍便更換器材。想起來我拍照遇見瓶頸已經是兩年前的察覺的事。

回顧我拍照的時間點,不外乎公司活動、座談會、旅行。公司活動和座談會、演講那些,有固定的拍攝方法,要求極低,只要不手震,帶點景深,已經很不錯。

旅行照片多半在城巿漫遊,紀錄為主,廣角鏡主導,重點是把當下的建築物、景色、食品,一覽無遺地拍下來。拍的當下覺得不錯,旅程結束往往挑不出滿意的照片。

而我的器材從2014年就沒有更新過。仍是70D、18-135、10-18和40mm,用得太熟,很自然一拿上手就用相同的方法來拍。畢竟工作的時候就是用最簡單和快速的方法,完成拍攝的工作。

如果工作環境和形態不改變的話,同樣構圖、同樣拍攝手法,問題當然不大。最主要心態不變,一直這樣拍下去,問題也不大。

只不過我也想照片拍得更好看一些,想有更好的構圖和色調,那麼升級器材就勢所難免。

按照目前的產品線,更換全片幅無反是大勢所趨。記得五年前,剛剛開始拿起單反拍照,sony才出了第一代的無反FF相機。五年過去,無反的技術,已經超越了70D好多。

跟蹤相機新聞將一年,我心目中決定,要直上Z6 + Nikon 24-70mm f/2.8S 了。

XT 系列的夢幻



說起來去年還在以XT2 / XT3 為目標。APSC相機在工作和旅遊上是平衡得最好的機款,既能夠輸出足夠大圖,又不會像FF單反那麼笨重,增加旅行負擔。

上網看評測,XT系列的追焦速度能應付足球賽事,於我而言,日常的活動拍攝,足夠了。況且鏡頭比較便宜,1/3價錢獲得L鏡的品質,非常化算。

不過我最初的目標卻是xpro2,想出一台純粹休閒時間拍攝的機器,又能體驗旁軸的樂趣。主要是改變拍照的習慣,不然,很難進步。

我是相當愛慕XT系列的直出jpeg和外型,感覺放進口袋裡當日常機,非常適合。而且我富士相較其他品牌,對老用家的照顧是最周到的。新機子出來之後,舊款機也可以更新到新版本。不似其他品牌,新機出了之後,舊機的用家,就像給遺棄一樣。想擁有新功能?換機吧。

可惜以工作機子而言,相較C N S,富士比較少人用,在工作場所撞機的情況不多。這是一個優點,但衍生問題是一旦出現狀況,借零件借鏡頭不易。

另一重疑慮是,APSC的先天限制。感光元件和鏡頭的硬體設備,始終在一些硬體的設置上,有著先天局制,最明顯是感光度。當其他攝影師(目前我合作的),使用FF系統,APSC系統就變得難以溝通。

突破硬體限制需要依靠強大的後制團隊幫助。例如後期設計師、後期剪接師,等等。預想我將來的工作情況,所謂的後期都是我自己一個人而已。

正當我想了又想,遲遲未動手之時。我被兩支燈具,狠狠地打了臉,打消再出APSC的念頭。(這裡後話)



然後,在這個時間點,富士給了台X PRO 3……呃,那些玩菲林相機的人,說好正好正好正。我呢,其實接受不了。不過違反使用習慣。

當然我能感受到廠方,無論如何都要賭一把,讓大家享受攝影,的決心。可是在工作上實在太過太過不方便。業餘攝影師可沒這個閒錢來投放這個。

Canon實在太過份




最近幫某公司拍攝短片,主要圍繞香港小店和老店。公司配合我兩個攝影師,一人負責燈光,一人負責視頻,那麼硬照只好由我負責。

這個跟我過去的經驗相當不同。媒體採訪往往一個人操控兩台機器,至少。連錄連攝影寫稿,一腳踢。因此那兩位攝影師說,拍視頻,沒人手拍照,我相當驚訝。

也沒差,就由我來吧,拍幾張硬照而已。一拿起70D,糟糕了,看不見東西。

攝影師為了控制燈光,把所有環境燈都關掉,只有兩盞LED的燈,他們自己的A7系列,看得見。我拿著70D + 18-135,是完全無法控制在安全快門之內。同時我還要做採訪呢。

受不了之下,去了租canon Z難日R 以及那支我很想用要的85mm來用。手握感非常好。Canon的機子是我用過,眾牌子中握感最好。從中階的70D到最5D MK4,手感都較其他機款優勝。

相機系統也很好。用手機動焦時,觀景窗會有紅色提示,這個功能確實很好,像我這些拍照拍得很急的人,絕對能把節奏慢下來。

只不過,唉,規格真的很失望。沒有4K,沒有小搖桿,其他家的無反,基本上的屌打R系統。它針對的明顯是入門用家,像我們這種要拍出來的東西,規格可比Sony A系統的準專業用戶,實在很失望。

況且我對R系統也是有疑惑的,Canon想用M系統取代EF-S,R系統取代EF。然而它的感筧好像沒Nikon那麼督定,沒那種劃時代的感覺。純粹好像,差不多是時候給巿場推出新產品……的感覺。

結果出來是一台測試巿場的產品,加入了有點似是而非的新功能……但基本的配備……應該才是最重要的東西,不是嗎?


Nikon 也許是最保險的選擇



在Canon 積弱而我討厭Sony的情況下…Nikon也許是最保險的選擇。

話說起來我為什麼討厭Sony。討厭嗎?也許不咬弦比較搭配。我身邊大部份朋友已經轉去Sony。Sony功能強大,又能兼具拍片。現在大部分攝影師,如果是應付Youtube需求,一台Sony就能夠應付了。

Sony的機身設計我不喜歡,手感不好,拿一陣子就容易累。再上那塊電池,有一回我借了同事的相機拍了兩小時就沒電了!!氣得我差點砸機子。(後來聽說是副廠電)

把玩過程款無反之後,想了想,Nikon是目前最保險的選擇。我最初學習拍照,用的是上一手的D90。光學質素是一定有保險的。

差在它的機身造工,不及Canon紥實。不過比Sony也好了一點。我喜歡那種硬朗的感覺。當初決定要買單反,選擇Canon而沒選擇Nikon,主要考慮到當時D600災情,以及Nikon的客服普遍及不上Canon。

還有一個重點是價錢。Nikon鏡頭貴。比較過三家的24 - 70  f/2鏡皇,Nikon是最貴的。可是我相信,拿它在手,攝影師的二燈策略,用這一支鏡和這台機子,肯定能克服。

心理關口還是那句,貴呀。


業餘攝影師的心聲

對於一個業餘的,或者半專業的攝影師而言,器材的堪用度和淘汰時間,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不似得業職的攝影師,能應付高級器材,他們接案的回本數字,比我們高。我們很多時候,攝影是輔助的一塊。

對我來講,可能我一件案子,2000HKD包寫稿和拍攝。專業攝影師拍攝一天是3000元。在收入上已經差了一截。器材的投入就是成本注入。

更誇張的是,我拍擋過一位攝影師,他收了公司錢,到採攝現場,居然沒帶照相機!!我把我的70D給他用,他嫌棄︰沒有眼對焦!!後來發覺是某高層的子弟。我也不能說什麼。

所以,器材在我的手上,一半是救場,另一半是旅行娛樂。若果在旅行娛樂的同時,能賺點錢,也很OK啦。

而且我在計劃,將來學拍紀錄片。一台壽命足夠長的機器就很重要了。那麼,按照目前情況,恐怕真的只有Z6才能滿足需求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