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小店,難聽過粗口



和幾位朋友到西區某間二手書店辦讀書會。我們每次均約定去不同cafe,點一杯咖啡或小餐點,坐下來聊兩個小時左右。當日如常,才剛進門,店員發現我們三個人一進來便坐低,立即警告︰這裡不能聚會。

我呆了一下,不能聚會是甚麼意思?店內有客人帶同嬰兒車,一家三口坐著看書;一對情侶對著坐,伏案而睡;另一位客人是半攤在木椅中,神智不清。

我坦白說,其實我們是想找個地方,坐下來喝點東西,聊聊和書相關的話題,這裡很舒服,如果你們不歡迎,那我們就走。

店員說︰「你們這樣我要問老闆喔,我們自己有辦類似的活動,要求每位客人點一份全餐,買一百元書。」

一百元書?二手書店呢……這不是強逼消費嗎?「好吧。你問一下老闆。」

聯絡上老闆之後,我再說明來意,並說願意買一杯飲料。

他語帶敵意︰「你們在這兒辦活動會阻礙其他客人,我們畢竟是書店,要交租,要維持。啦,這樣子,你們每個人買一杯飲品,買幾本書,支持一下小店。」

讀書會完結,繞了一圈這家書店。下不了手買書,安靜離開。


辦讀書會一年,去過數十家咖啡店、書店、藝廊,這一家的經驗最不愉快。偏偏是書店抗拒人們辦凟書會,真有趣。

經常去富德樓某書店閒逛,因為太多導賞團在那邊作終點店。每次店員都會提起某本書,喔,我們這裡沒有賣,我不想講啦,但誠品有賣,嘛,我們是不鼓勵大家去連鎖店買書。


它是小店,它沒有賣的東西,不鼓勵別人去連鎖店買。

除了書店以外,許多小店都有「踩低別人,抬高自己」的傾向。它們打著「幫襯小店」的悲情牌,乞求消費者憐憫。

香港電台幾年前曾經就著領展霸權,訪問一位街坊。他走到新商場裡指著某鋪位︰「從前這裡是文具店,阿姨非常兇,手一碰到東西立即很大聲罵人。小時候很害怕不敢進去,現在特別懷念這種感覺。」

我儍眼。這傢伙是M嗎?

我知道這麼講會引起筆戰,事實上香港大部分小店,都應該消失。

它們賣的東西沒有進步,不發掘新品,沒有獨特性。維持著古舊的經營模式,對客人又吼又罵。像從小到大都去上水德明買文具,價錢是一回事,重要是店員不會兇我。

我這種大眾臉,老闆是不會記得的。試過去隔離街的另一家,拿起筆,剛要試,老闆立即說︰「你試了就要買。」吓?甚麼東西?我立即走。十年後已經出來工作,我同樣拿起那些Hi-Tec 走珠筆,老闆同樣講︰「你試了就要買。幫襯一下小店。」半年後它就倒了。

同學在FB哀悼了一大片,指責水貨客襲港。我留言︰其實大家多久沒有買筆了?無人理會。

不是說小店的東西毫無價值,我的想法是,不應拿悲情牌來威脅其他人,把連鎖店買東西的人視為助紂為虐,不幫襯地產商才是正義行為。正如民主,有些人支持,有些人不支持,不代表誰就一定是正義。

香港小店的消亡速度固之然比正常快得多,回過頭來想一想,這些店是否在經營上犯了甚麼毛病,才導致一個浪打來便完蛋?定抑或那些高叫著「幫襯小店」口號的團體,只不過是換另外一個方式來消費小店?

好多團體均以懷舊、支持小店的旗號,辦活動、辦導賞,請老街坊出鏡懷古昔今。我沒資格評論其他人,畢竟我也靠這個吃飯。但有時,自己會覺得在「輪姦」這些小店。

平心而論,它們的東西,真的不是那麼好,好到非它不可。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有它沒它,沒大差別。而它們的態度是一貫的怨天尤人,十年如一日地恐嚇客人。那麼我寧願去連鎖店了。至少被兇的時候,可以投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