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她是個女演員。」
「這是甚麼意思?」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因為她是女演員,所以會視需要扮演她的角色,不能相信女演員的表面。」
松宮追查淺居博美的過去,無意中從她前男友口中,得到這一段仿似和案件無關重要的資訊。然而,就因為這一句和案件沒直接關係的對話,讀者對淺居博美起了疑心。追查的過程原本是為了確立她與案件無關,卻因為這句話,她附合了嫌疑人的資格。
這一句對白,不能刪走的。電影從頭到尾沒出現過。
與此同時,加賀也是一位最最老派的刑警。用腳來查案,相信刑警的直覺,像一位老鄰居似的時常遊走街區。專業知識,突異功能欠奉,沒甚麼怪僻,一個普普通通,但總能夠在關鍵處發揮作用。然而,拍到第三部,故事又與加賀母親有關,該怎麼強化加賀這個觀眾已然熟知的人物?在背景資訊增加之外,運用大量明暗法給阿部寬拍大特寫,這樣的處理,令加賀給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處在事情的陰陽界線,自己的心理也在明與暗之間。
演淺居博美的松嶋菜菜子,則採用了衣服顏色,先白後黑,給觀眾心理暗示。對松嶋菜菜子來講,電影不公平,她的戲份被年輕演員分薄。真相即將揭穿的心理波動,鏡頭不多。松嶋的角色本來在小說裡,真相揭露前後,反差勁為強烈。她面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感情投放的變化,本來有龐大的發揮空間。只不過電影更傾向讓每個年齡的淺居博美,平均戲份,反而造就了小日向文世。焦點沒能集中到松嶋身上,頗為可惜。
這倒不是說導演拍錯重點,他深明電影需要,拍出了和小說不同的節奏。序幕節奏快,濃縮交待背景、調查進度,原本以為會刪去的遊橋情節,他也好好保留了。那一段對電影劇情沒有幫助,對地區的細緻描繪卻是加賀系列特色。
這倒不是說導演拍錯重點,他深明電影需要,拍出了和小說不同的節奏。序幕節奏快,濃縮交待背景、調查進度,原本以為會刪去的遊橋情節,他也好好保留了。那一段對電影劇情沒有幫助,對地區的細緻描繪卻是加賀系列特色。導演用最大的力量放在淺居父女的感情關係,安排二人在隧道裡奔跑相擁。隧道是通往另一世界的隱喻,自此以後兩父女踏入截然不同的人生。直到死亡,才回到進入隧道前,二人原本生活的世界。
東野圭吾小說的節奏非常適合影視改篇,閱讀時能具體地影像化文字,甚至覺得不需寫劇本就能搬上銀幕。過去的失敗經驗例如《真夏方程式》告訴我們,縱使小說適合影像呈現,胡亂加入想像,選角錯誤,也會變得沉悶。畢竟加賀系列,是那種爆破場面欠奉,間諜元素缺乏,菜鳥美女省卻,極度貼近日常生活的推理。
這樣的改篇更令人覺得,導演福澤克雄深明小說的局限,亦知悉大銀幕觀眾的口味。因此選擇讓想像力發揮在強化觀眾情緒。不冒險胡亂刪改情節和人物關係,集中強化加賀的個人性格,以及淺澤父女的感情。難得的是,沒甚麼前作包袱。精明地讓前作場景和人物在結尾,以加賀最後一次遊走的形式回顧人形町的人與事,沒有強加在劇情裡。以一部完結篇而言,《當》忠於原著地拍出了特色,值得再三回味。
「這是甚麼意思?」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因為她是女演員,所以會視需要扮演她的角色,不能相信女演員的表面。」
松宮追查淺居博美的過去,無意中從她前男友口中,得到這一段仿似和案件無關重要的資訊。然而,就因為這一句和案件沒直接關係的對話,讀者對淺居博美起了疑心。追查的過程原本是為了確立她與案件無關,卻因為這句話,她附合了嫌疑人的資格。
這一句對白,不能刪走的。電影從頭到尾沒出現過。
加賀與淺居的平行時光
加賀恭一郎是東野圭吾筆下,背景最豐富完整的角色。鮮少東野筆下的主角,能夠有這麼豐富的背景。作者已描述他和刑警父親關係差,母親缺席。年紀不輕了,仍沒有成家立室的念頭。偏偏恭一郎遇上的案件,好幾宗均是與父子、母子有關,與家庭倫理掛勾。藉著解決案件,調查死因,解開死者家人的心結。與此同時,加賀也是一位最最老派的刑警。用腳來查案,相信刑警的直覺,像一位老鄰居似的時常遊走街區。專業知識,突異功能欠奉,沒甚麼怪僻,一個普普通通,但總能夠在關鍵處發揮作用。然而,拍到第三部,故事又與加賀母親有關,該怎麼強化加賀這個觀眾已然熟知的人物?在背景資訊增加之外,運用大量明暗法給阿部寬拍大特寫,這樣的處理,令加賀給觀眾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處在事情的陰陽界線,自己的心理也在明與暗之間。
演淺居博美的松嶋菜菜子,則採用了衣服顏色,先白後黑,給觀眾心理暗示。對松嶋菜菜子來講,電影不公平,她的戲份被年輕演員分薄。真相即將揭穿的心理波動,鏡頭不多。松嶋的角色本來在小說裡,真相揭露前後,反差勁為強烈。她面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感情投放的變化,本來有龐大的發揮空間。只不過電影更傾向讓每個年齡的淺居博美,平均戲份,反而造就了小日向文世。焦點沒能集中到松嶋身上,頗為可惜。
這倒不是說導演拍錯重點,他深明電影需要,拍出了和小說不同的節奏。序幕節奏快,濃縮交待背景、調查進度,原本以為會刪去的遊橋情節,他也好好保留了。那一段對電影劇情沒有幫助,對地區的細緻描繪卻是加賀系列特色。
這倒不是說導演拍錯重點,他深明電影需要,拍出了和小說不同的節奏。序幕節奏快,濃縮交待背景、調查進度,原本以為會刪去的遊橋情節,他也好好保留了。那一段對電影劇情沒有幫助,對地區的細緻描繪卻是加賀系列特色。導演用最大的力量放在淺居父女的感情關係,安排二人在隧道裡奔跑相擁。隧道是通往另一世界的隱喻,自此以後兩父女踏入截然不同的人生。直到死亡,才回到進入隧道前,二人原本生活的世界。
東野元素大滙集
死亡促使活著的人行動,這是東野圭吾一貫的主題,在加賀系列特輯明顯。此外,《嫌疑犯X的獻身》用過的身份替換、無家者,《天空之峰》的核電候鳥,《白夜行》和《幻夜》的寄生關係(槍蝦和蝦虎魚)、《解憂雜貨店》的欠債逃亡⋯⋯均一次過以更複雜和更為深入的形式重現。光是身份的替換,綿部俊一人就有三個名字。《當祈禱落幕時》本身就是東野圭吾全力之作,熟悉的元素以意想不到的姿態,熟練的手法,獨特東野本格推理節奏呈現。簡直是東野版的《1Q84》。東野圭吾小說的節奏非常適合影視改篇,閱讀時能具體地影像化文字,甚至覺得不需寫劇本就能搬上銀幕。過去的失敗經驗例如《真夏方程式》告訴我們,縱使小說適合影像呈現,胡亂加入想像,選角錯誤,也會變得沉悶。畢竟加賀系列,是那種爆破場面欠奉,間諜元素缺乏,菜鳥美女省卻,極度貼近日常生活的推理。
這樣的改篇更令人覺得,導演福澤克雄深明小說的局限,亦知悉大銀幕觀眾的口味。因此選擇讓想像力發揮在強化觀眾情緒。不冒險胡亂刪改情節和人物關係,集中強化加賀的個人性格,以及淺澤父女的感情。難得的是,沒甚麼前作包袱。精明地讓前作場景和人物在結尾,以加賀最後一次遊走的形式回顧人形町的人與事,沒有強加在劇情裡。以一部完結篇而言,《當》忠於原著地拍出了特色,值得再三回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