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怎麼了?人性與宗教的千年之爭

大概巴黎巿民出門之前,都會以為2015年1月7日和平日一樣,過著平平靜靜的上班下班的生活。沒有人會想到,就在他們開始工作後不久,位處巴黎十一區尼古拉斯.艾伯特街十號的查理週刊總部,會遭到恐佈份子,本著真主的名義,槍殺十二人。對伊斯蘭教、中東的仇恨,再次在歐洲漫延。恐佈份子就像無數的隱形炸彈,不知何時何地,突然引爆,塗炭生靈。

事件肇始於《查理週刊》及《日德蘭郵報》刊登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後逐追捕恐佈分子的行動吸引了群眾的眼球。言論自由、多元文化、反恐佈主義聲浪,佔據媒體的主版面。歐洲媒體大約是以戲謔的態度看待漫畫,也許他們並不知道,在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教有史以來,諷刺往往是戰爭的導火線,字字見血。




先知之後的大紛裂

《先知之後:伊斯蘭千年大分裂的起源》,八旗文化,台灣:2017。

以真主的名義起誓,如果你還不為伍斯曼(第三任哈里發)復仇,但願你的母親沒把你生下來。不要讓卑劣小人纏住你。不要因為不振的軍備而軟弱。向阿里宣戰,讓他嚇破膽子,一夜白頭!
公元六五七年夏天,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首位伊瑪目.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與企圖奪位的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於錫芬交戰。

不得不承認穆阿維亞是那個時代阿拉伯世界鮮有的政治奇才。第三位哈里發伍斯曼(或譯奧斯曼)遇剌身亡,眾人還被驚懼和悲傷情緒困住之際,他機智地把伍斯曼染血的長袍,放置在大馬士革的清真寺,並且大量利用詩歌,散播為伍斯曼報仇的情緒,讓自己獲得討伐阿里,挑戰現任哈里發的正當理由。

然而,就正統性而言,阿里擁有絕對的正統性。他和先知穆罕默德出身自同一家族,他是先知的堂弟、女婿,他是第一批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他一生跟隨穆罕默德從未離開。先知離世後,阿里已被視為最可能繼承穆罕默德的人。然而,直到廿五年之後,他才繼任成為哈里發。此時阿里的地位應當更穩固了,他戰勝了另一位阿拉伯政治奇才,穆罕默德的妻子.信士之母阿伊夏,以仁慈回報她的狠惡。可是,阿里打敗仗,輸給了穆阿維亞。

戰敗的阿里回到他的駐地庫法,庫法人們指責阿里背叛《古蘭經》,並在清真寺行剌阿里。阿里死後,先知家族幾乎無一倖免,阿里的小兒子胡珊及他的家族七十二人被殺,頭顱掛在馬脖子上示眾。伊斯蘭的內部衝突,展開了阿拉伯世界長達千年的內戰和殺戮,持續到今時今日。

什葉派認為他們是阿里家族的後繼者,為報阿里一族的仇,必須按照《古蘭經》所言,勇敢向敵人報復。現代社會幾乎把恐佈襲擊歸吝於什葉派令極端主義發酵,認為遜尼派較溫和,較能夠溝通。卻忽略了,極端主義出現、剌殺事件頻繁出現在阿里伯世界之時,尚未有什葉派和遜尼派的區分。穆罕默德本人就曾經被行剌。

幹掉不順眼的人,是古今中外人類解決問題最便捷的方法,不分種族、性別、宗教。但為何阿拉伯、伊斯蘭的分裂和殺戮,特別容易招人反感?即使身處亞洲,亦會感受到歐洲人的恐懼?

也許一切要從穆罕默德無子說起。

最後一位先知.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八旗文化,台灣:2018。

與伊斯蘭教的其他先知相比,穆罕默德顯得很平凡,太過平凡。他沒有穆薩(摩西)的神蹟,能變出蛇、令紅海分開。他不似爾撒(耶穌),一出生或在青年時期,已知自己是先知。用現今的語言形容,穆罕默德沒有天賦、沒有專業技能,職涯規劃也不明確。這種人,如果沒有祖上護蔭,到了中年,就應當再培訓。

穆罕默德甫出生,父親已過身,五、六歲時,生母也離世了。幼年時,他在乳母和祖父照顧下長大,及後,由叔父阿布.塔里布保護,艾布就是阿里的父親。幸好穆罕默德的家族——古萊須族血統高貴,負責管理麥加的卡巴天房。兼之,他為人正直,被好老婆娶了回去,過着小康生活。

四十一歲那年,穆罕默德在山洞裡聽到天使的聲音,他嚇得跑回家中,要妻子卡地澤讓他蓋上被子,他以為撞邪了,怕有生命危險。是自己快要瘋掉?抑或遇上了精靈?他們尋求專家的意見。專家通曉猶太教、基督教經典,聽到穆罕默德的遭遇,一方面祝福他,另一方面告誡他趕快遷離,不然恐防招致殺身之禍。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對先知並不友善,第一個念頭就是想殺死他們。如果穆罕默德所聽到的詩句,來自過去先知們的上帝,那麼他一定要隱藏起來。事實證明,專家所言非虛,有深遠的歷史根據為佐證。穆罕默德在麥加被暗殺,帶領信徒逃到麥地那,麥加人窮追不捨,率軍攻打。穆罕默德唯有動用他微薄的軍力,在真主護祐下,保護穆斯林。

作為一名宗教領䄂,穆罕默德勝任有餘,他充分表現出,伺奉真主、作為主的僕人的虔誠供敬。然而他的軍事和政治能力,則十分普通。他恐怕也沒考慮到,自己歸真之後,伊斯蘭教會走向政教合一的局面。他也沒想過,先知需要指定繼任人,領導阿拉伯各族。畢竟,先知是不能世襲的,一切由真主說了算。他的兒子夭折,家族凋零,也許亦是命運安排。宗教立場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不是在真主的允許下發生。即是說,先知家族的慘況,一千五百年來的混亂,冥冥中自有主宰。

伊斯蘭怎麼了

《伊斯蘭怎麼了》,世潮,台灣:2017。

只不過現代社會,宗教已經不是問題的唯一解釋,尤其是歷史問題,應該採取人的角度理解。初探阿伯拉世界的紛亂,因為我實在不理解,為甚麼總有些人會拿「歷史上屬於某國領土」、「我的祖先曾居於此」,而在沒有契約的情況下,強行佔據、控制,乃至侵略。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擴展領土的手段,就是戰爭。從來沒有哪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誰人的講法。人類遷移,山河變色,朝代更替。把「自古以來」作為藉口的人,到底是固意亂講,抑或無知。

耶路撒冷近代史更是這種荒謬理論的代表。上帝許諾的地方,所以在戰後「有書的子民」要回到耶路撒冷定居。參加了九龍清真寺的伊斯蘭春季課程,講者回應此一問題,建議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你在那個地方居住了幾十年,父母和祖夫輩合起來百幾年。現在突然有一批人說,他們幾千年前曾經住在這裡,現在要把你逼走,讓給他們住。你覺得如何?

《查理周刊》和《日德蘭郵報》事件發生之後,西方世界把諷刺、宗教、新聞自由的議題拿到法院辯論。觀點當然是西方式的。由此,觸發了一些人思考,過去的主流論點,無法解決糾紛,遂開始站在阿拉伯國家立場思考問題。本文介紹的三本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寫成。關鍵人物生平以外,還概括地描述伊斯蘭教初立時期,阿拉伯的社會環境。重商主義,保護商隊的必要;詩歌浪漫元素,以及阿拉拍人的激情。

《伊斯蘭怎麼了》 運用圖像補充往後發生的事件,以及穆斯林的生活方式。至今世界上的伊斯蘭教信徒,有八成是非阿拉伯人。麥加和麥地那兩地,一般遊客不能前往,需要是穆斯林,經團體認證,或者特殊簽證,才可進入。

探討阿拉伯世界的議題,便發現情況和香港十分類近。經濟文化鼎盛的時期,香港輸出大量文化, 影響周邊地區。一旦衰退,周遭地方的人,便企圖爭奪此地的剩餘物資。如果無法復興舊日的榮景,爭奪的情況不會減退,反而會加劇爭奪。資源削減,人們容易生起極端情緒,引發暴力事件。只不過我還是樂觀的,希望大家謀求合作,而不是對立。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當然,訴諸情緒往往是最直接和最快見到效果的方法。穆罕默德死後,穆斯林就是這麼做的。結果如何,有目共睹。


註:本文人名參考文中三本圖書的譯文,可能和其他翻譯有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