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步走】/中上環


去中上環,始終是周日好。

雖說星期天,九記牛腩、勝香園、端記等名店閉店休息,無緣品嚐正宗港味和臭臉服務。也多得名星食肆休假,人流稀少,過了皇后大道中,就得到自由。

這份自由可貴之處,在於不必與別人爭奪。電車、巴士隔絕山坡之下,真真正正一整條街道,只有幾個閒人,一輛的士。撫摸與觸碰隨意,拍照不會招人白眼。

步行,往往從蓮香開始。沿鴨巴甸街,右拐歌賦街,接荷李活道,經文武廟、必列者士街YMCA會所,穿水池巷,在辦館用餐,晃進醫學博物館,看看花花草草。這一段,是為了看那百年不變的舊建築,安定平日商業社會跌盪不安的精神。

若不轉彎,固執地沿鴨巴甸街上行,過元創方而不入,直走到孫中山紀念館。抵堅道,朝中環方向漫步。搭半山扶手電梯,返抵荷李活道,在舊中環警署外圍繞上一圈,講講戴望舒,說說舊故事,便到蘭芳園歇腳休息。這一段是古跡遊賞。體力足夠,可走到皇后像廣場、遮打花園,一口氣看完歷史建築。覺得古蹟太悶,在威靈頓街、擺花街一帶閒晃,亦是不錯。

最後一段,專走樓梯。城隍街、樓梯街、石板街、摩羅上街……這一段專為街拍,香港很難找到另一段路,比這幾段上下坡路,更適合街拍。要景有景,要人有人,要狗有狗。依着中西節日交替,街景四時不同。排擋老闆接待遊客慣了,通常不阻止拍照。駐居附近的洋妞,或路過,或用餐,輕紗一罩,內裡真空,若隱若現。

這方寸之地,每一段路,每一截樓梯、每一個區位、每一塊路牌,都有典故。大致上,橫行通車的馬路,以洋人命名,砵甸乍、荷李活、威靈頓……縱行的斜坡,以該路段特徵命名,石板砌成,便叫石板街;街口有廟,叫城隍街。

這方寸之地,乃近百年中國史最關鍵的地方,革命黨人地下活動、訊息傳遞、報章刊印;華洋商庶雜居,寺、廟、教堂、醫院……毛澤東、李小龍、關二哥,到處可見。街磚刻着耐人尋味的歷史,行走其上,輕鬆自若。這是香港人一貫面對大是大非的淡然與戲謔。

近年多了小店落戶,這些店,有人畫畫、有人造鞋、縫皮革、做木工、賣小吃……更多的是不知在幹甚麼的店,落地玻璃,幾個人圍座,手裡忙着,嘴裡談着,路人卻不清楚他們忙着的事情,無法理解他們的語言,一間店面就是一齣舞台劇,幾間連接、跳躍,演出他們的生活。

生活這檔子事兒,本來不需要乞求外人理解。我們卻患上網絡分享生活強迫症,矯情餐蛋麵、庸碌蚵仔煎,過度修飾平凡生活,搏取他人讚美。生活本身無需別人同情,覓一家店面畫油畫,造手工,找一條路徑晃到街頭,再到街心,折返原點。偶爾來點沒有網絡的孤獨,輕輕鬆鬆的閒遊,感受一日自由。

IMG_0962b






中上環步走︰

  1. 時光靜止的蓮香
  2. Common Ground
  3. 一秒變廢土──舊中區警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