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9日,臺灣高雄巿警察局派出警察包圍《美麗島》雜誌社高雄服務處。翌日中午,政府派遣的鎮暴隊伍封鎖高雄巿各交通要津,阻截響應《美麗島》雜誌呼籲,前來參加「世界人權日遊行」的民眾。硝煙於傍晚升起,軍警一度派出裝甲車、施放催淚瓦斯,民眾以石塊和棒棍還擊。混亂情況直至午夜才漸漸平息。
暴力發生後,政府大規模搜捕《美麗島》雜誌社相關人員。逮捕名單包括曾任陳水扁政府副總統的呂秀蓮、2006年帶領紅衫軍倒扁的施明德、2014年反核四運動絕食的林義雄。按照香港的官階倒推三十年,即今日港府的政務司司長、前民主黨主席和土地正義聯盟領軍人物,全部牽涉在內。
不夠。因為掛在口邊的原因,並非懷緬過去或挑動情緒那麼單純。
三十多年過去,人們總會憑着美麗島涉事者多年來的行為功過,質疑當年創辦黨外雜誌、組織群眾活動的動機。然而,無論人事變遷,雜誌的主張和立場,仍定格在三十多年前。
讀書時翻過幾期倖存的《美麗島》,內容早記不得了,只依稀記得當時的感受︰沒甚麼特別。當然,那是因為我生活在言論自由的社會,接觸過更全面、更先進的理論。倒帶回到戒嚴時期,《美麗島》傳播的思想是具突破性和創發作用,激發民眾關心時政,追求民主自由。
時報出版社於2014再版《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書中記述和承載的,是臺灣人的「反抗精神」。翻開書頁的影像和文字,不難察覺這幾年香港人經歷的抗爭和運動,1970年代的臺灣人早就經歷過了。
「像我這種思想訓練深厚的人,辦雜誌是實踐信仰最適當的方式。」1984年3月12日,一份以「爭取百分之百的自由」為旗號的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創刊。這本創下臺灣被查禁和停刊次數紀錄的雜誌,託網絡科技的福,可以在鄭南榕基金會網站看到書影。
周刊的政治立場和主張,是現今網媒當道最佳的參照物。如今已經沒有幾個媒體,願意明確和堅定、表裡如一地,貫徹刊物的主張和鮮明立場。這一點與總編輯鄭南榕的個性絕對有關,也促使他成為悲劇英雄,無可避免地。
1989年4月7日清晨,軍警包圍臺北市民權東路的時代雜誌社,鄭南榕自囚於此,已達71日。他連番遭到政府逼迫,軍方甚至公開以「敵人」視之。政府打算以叛亂的罪別逮捕鄭南榕,目的昭然。鄭南榕抱着必死的決心,自囚拒捕,最終在軍警包圍當日自焚。
網絡上能輕易找到鄭南榕遺體照片,像一棟燒成了碳的乾枯的瘦樹。透過電腦,望着不知真偽的照片,不由得問一句︰至於嗎。人生有許多選擇,可以停刊再辦一份雜誌,或者移民海外隔岸辦網媒諷議政局,又或當幾年政治囚犯,出獄後去大學教書……然而,鄭南榕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他從一開始就決定以這種形式結束生命。
鄭南榕的事跡,後人稱之為「殉道」。「殉道」是中國傳統文化賦予知識分子(文人)的諡號。所依據的,乃是其人一生功過成敗,而不只是自焚這單一事件。
在兩黨政治絕對對立的年代,「二二八」、「美麗島」、「鄭南榕」等關鍵字,曾經是臺灣人判別自身政治立場的深入骨血的標籤。隨着時代推移,這些關鍵字打破意識形態的局限,成為人們對普世價值追求的代表。時常提醒自己,曾經有一段時間,他們不惜犧牲性命,向壟斷聲音的人們挑戰,換取今天的言論自由。
暴力發生後,政府大規模搜捕《美麗島》雜誌社相關人員。逮捕名單包括曾任陳水扁政府副總統的呂秀蓮、2006年帶領紅衫軍倒扁的施明德、2014年反核四運動絕食的林義雄。按照香港的官階倒推三十年,即今日港府的政務司司長、前民主黨主席和土地正義聯盟領軍人物,全部牽涉在內。
黨外雜誌的遺聲
臺灣人常把「美麗島事件」與「二二八事件」掛在嘴邊,過去,尤其是綠營支持者,視之為民族傷痕,出現的頻率,絕對多過周杰倫、孫燕姿。坦白講,在台留學時非常厭惡,覺得何必自揭傷口,挑起族群矛盾。這些歷史事件,應當如「六四」一樣,一年吵鬧一次就夠了。何況臺灣有「二二八紀念公園」、「美麗島捷運站」,需要懷緬之時,去公園坐一坐,想一想,還不夠嗎?不夠。因為掛在口邊的原因,並非懷緬過去或挑動情緒那麼單純。
三十多年過去,人們總會憑着美麗島涉事者多年來的行為功過,質疑當年創辦黨外雜誌、組織群眾活動的動機。然而,無論人事變遷,雜誌的主張和立場,仍定格在三十多年前。
讀書時翻過幾期倖存的《美麗島》,內容早記不得了,只依稀記得當時的感受︰沒甚麼特別。當然,那是因為我生活在言論自由的社會,接觸過更全面、更先進的理論。倒帶回到戒嚴時期,《美麗島》傳播的思想是具突破性和創發作用,激發民眾關心時政,追求民主自由。
時報出版社於2014再版《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書中記述和承載的,是臺灣人的「反抗精神」。翻開書頁的影像和文字,不難察覺這幾年香港人經歷的抗爭和運動,1970年代的臺灣人早就經歷過了。
亂像下的薪火
運動引發的抹黑、追捕、定罪……從來都是醜陋的、卑劣的。猶幸歷史淘汰掉桃色緋聞,傳頌着一位悲劇英雄的故事。「像我這種思想訓練深厚的人,辦雜誌是實踐信仰最適當的方式。」1984年3月12日,一份以「爭取百分之百的自由」為旗號的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創刊。這本創下臺灣被查禁和停刊次數紀錄的雜誌,託網絡科技的福,可以在鄭南榕基金會網站看到書影。
1989年4月7日清晨,軍警包圍臺北市民權東路的時代雜誌社,鄭南榕自囚於此,已達71日。他連番遭到政府逼迫,軍方甚至公開以「敵人」視之。政府打算以叛亂的罪別逮捕鄭南榕,目的昭然。鄭南榕抱着必死的決心,自囚拒捕,最終在軍警包圍當日自焚。
網絡上能輕易找到鄭南榕遺體照片,像一棟燒成了碳的乾枯的瘦樹。透過電腦,望着不知真偽的照片,不由得問一句︰至於嗎。人生有許多選擇,可以停刊再辦一份雜誌,或者移民海外隔岸辦網媒諷議政局,又或當幾年政治囚犯,出獄後去大學教書……然而,鄭南榕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他從一開始就決定以這種形式結束生命。
鄭南榕的事跡,後人稱之為「殉道」。「殉道」是中國傳統文化賦予知識分子(文人)的諡號。所依據的,乃是其人一生功過成敗,而不只是自焚這單一事件。
壟斷聲音的人們
著名文學研究學者、作家陳芳明說︰「當整個地球正在翻轉時,臺灣的知識分子若是沒有感覺,便意味著心靈已經死去。恰恰相反,當國民黨繼續高喊「處變不驚」時,徹底觸怒了稍有思考的台灣良心。」他形容197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對立面是「一個壟斷臺灣所有利益的統治集團」。面對這個龐然大物和威權體制下單一的聲音,臺灣人逐漸把抗爭延伸至政治以外,人權、保育、性別、階級等議題,相繼在主流媒體出現。在兩黨政治絕對對立的年代,「二二八」、「美麗島」、「鄭南榕」等關鍵字,曾經是臺灣人判別自身政治立場的深入骨血的標籤。隨着時代推移,這些關鍵字打破意識形態的局限,成為人們對普世價值追求的代表。時常提醒自己,曾經有一段時間,他們不惜犧牲性命,向壟斷聲音的人們挑戰,換取今天的言論自由。
- 《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麗島民主運動影像史》, 財團法人施明德文化基金會,時報出版,2014年12月。
- 鄭南榕基金會網頁︰http://www.nylon.org.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