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為錢煩惱

一直以來都過着月光族的生活。身為月光族的我,從來沒思考過關於理財相關的事情,並非不把錢當一回事,而是每當有時候需要錢,又沒有,很自然會想辦法把錢賺到手,然後……很快花光。而我抱持的信念是,錢花了才是自己的,花光了再賺回來。

當我察覺自己陷入了有錢亂花,無錢煩惱的惡性循環時,已經有點晚了。那是零三年出發往澳洲前,房東和舊老闆拼命想辦法剋克我的押金、假期之時。當時我根本沒有餘力應付,一旦他們成功,旅行資金就會大大減少。很不幸地,他們得逞了。

那一刻忽然發覺,香港人每一個都以「搶奪他人財富」為謀生技倆。比如租金,一定要加到最高,此外水電費也要賺;薪水,久不久就少發幾百元勤工或以其他藉口剋扣,一時不察,過了追討期,就石沉大海。

經過兩年的掙扎,我終於「犯」了「文青」的禁,翻閱架上大大小小的理財工具書。一讀,怎麼不太適應?理財書不像理財,不教人怎麼賺錢;反倒像心理書,教人怎麼正面面對自己的慾望。

如何不為錢煩惱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2008年開設人生學院,其中一項「產品」就是這本書。這本是眾多理財書之中最接近大眾心理學的,它開篇便說︰「憂慮的重點在於我們腦子裡的想法,而不只是自己銀行帳戶裡的數字」。解決方法也和廣大無益的心靈慰藉類圖書差不多。先回想兒時的錯敗和缺失,因長大後恐懼和陰影都來自於童年創傷。然後,「let it be」,再向前邁步。

歸根究柢,我們在人生中的工作,就是要將本身值得從事的努力與活動,轉變成持久而且真正有價值的財產與體驗。這才是理想的金錢循環。
一旦將金錢移出這個循環之外,我們與金錢的關係就會變得不健康。

上段引文是基於心理層面的分析。人們努力賺錢,目的無非是想藉由「金錢」這個「媒介」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可能是買一台相機、去一趟旅行、裝飾家居。所以出現了「物超所值」、「名不符實」等詞語。在我們的心裡面,每一件事乃至於每一個人均存在價值標準,要是付出的金錢所獲得的滿足感超越內心標準,我們會高興;相反價值低,就會覺得受騙、痛苦──內部價值與財報報酬的互為關係。


內在價值不僅是對我們個人有益的事物,而是實際上真正有益的事物,因此這種努力也是一種公共服務。如果你希望自己賺的錢是來自從事真正有益別人的工作,那麼想要賺許多錢就不算貪婪。

告別零存款

關注自己的慾望,為慾望列出預算清單,從而直接面對金錢的理財方法,不止人生學院採取,連專業的理財專家也同樣視為首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卡爾‧理查茲(Carl Richards)身為認證理財規劃顧問,一開始講了一個故事。一對夫妻莎拉和馬克請卡爾幫他們疏理財務,卡爾問︰「為甚麼金錢對你很重要?」莎拉給了一個簡單的答案︰「自由。」

問題似乎顯然而見了。金錢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為了達到目的,「決定如何運用金錢」便成了最重要的一環。

一談及如何「花錢」和「存錢」,大家都習慣第一時間打開試算表(excel),然而作者提出,其實一張A4紙,甚至一張餐紙巾就足夠做決定了。



事實上這本書的英文原名就是The One-Page Financial Plan,書中插圖直接用了餐紙巾。上圖是我很喜歡的一張,左圈圈「在我的預算之內」,右圈圈「我所重視的某些事物」,重疊的中間深色部份,即是你應該「享受花錢的樂趣」。現代人所有重大的理財和投資,緒如買房、買人壽、買股票……都能用類似的方法批判決定,並且能「堅持我們的財務規劃,不管財務專家與財經媒體疾呼要求我們棄船,或是應該追隨甚麼新趨勢。」(P.174)

卡爾的財務規劃是「相對論」,不是要尋找最賺錢的方法,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財務管理。舉一個個人例子。三年前我花了一萬五千元港幣,買下一台Mac Book Pro。朋友們都說「一台電腦」萬五元太貴了,他們用八千元的手機電腦,在硬件上和Mac Book Pro不相伯仲。我也曾經掙扎過,因為我需要一台既能排版又能修圖又能應付稿件往來和偶爾打電動的全能型手提電腦,當時公司的電腦其實能應付我的需求,不顧朋友反對買下了。時至今日,我已經離開舊公司,但工作需求沒變,而這台電腦的確幫我完成了所有工作。某些事物的內在價值,對你而言非常重要,換轉別人,卻一文不值。

不再為錢煩惱 松浦彌太郎的新金錢術



第一本讀的理財書,這才是第一本。無他,它最不像理財書,少銅臭味而重生活感。松浦寫書太多,情節難免重重複複,但他文章的結構太溫潤,即使重複,也停不了繼續讀下去。

松浦不似一位「愛錢」的人,他面對金錢的態度和戴志偉面對足球是一樣的。而且他的理財方法更簡單,在年初把一年內需要花費的重要資金,分門別類用信封裝好。例如孩子的學雜費、進修費,添置冬裝的費用。面對欲望,他輕輕帶過,當他看見某樣想吃的東西,會先想一想家裡也有好吃的飯菜可以滿足,忍下當下消費的衝動。

越是有錢人,在浪費這個部份所花的錢就越少,應該是他們不再需要藉由浪費行為來滿足自己的心情,他們不再需要滿足自我,但萌生了滿足世人的想法。

儘管我覺得他的相法流於天真,覺得為了他人而花錢,「錢大人」就會高興,高興了,「錢大人」便會常進口袋。這種無疑於世界大同慈悲論和財富往往相反,發大達的人一般都貪婪成性,以掠奪為業,鮮少道德。誰又說巴菲特賺錢的初衷是為了拯救世人?

◎小結


以上介紹的理財書,全是基於個人需要出發,不能致富、也不能發達。純粹給一些像我這樣的月光族,無餘財儲蓄又渴望擺脫薪貧,讀後來一點「你也可以存大錢」的理想願景。

就如我讀了許多健身圖書,卻練不出六塊腹肌,不能怪責作者騙人,而是基因問題;讀過許多理財書並且按照上述方法實行了三個月,竟發現財務狀況絲毫沒有好轉,我才察覺那根本不是方法問題,而是,根本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先找一份薪水高一點的工作。



延伸資訊:
  1. 《如何不為錢煩惱》,約翰.阿姆斯壯,台灣:先覺,2012。
  2. 《告別零存款》,卡爾‧理查茲,台灣:商周,2015。
  3. 不再為錢煩惱:松浦彌太郎的新金錢術,台灣:天下,201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