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的夢魘--升級全幅的疑惑

拍了兩年,70D用了一年半,近來接了幾次外拍商品,成品出來後,朋友驚歎︰你甚麼時候上全幅啊?我吃了一驚,上全幅?一顆鏡頭就等於我一台相機,哪玩得起呀?可是好幾位朋友都這麼說,還真的惹人心動,便又抽了點時間,上陳列室把玩各式各樣的機子。看看錢包,還是留在70D好了。


當手上的機器滿足不了你

除非一開始就上了1DX、D4S,不然手上的機器,必然會隨着技術的提升而滿足不了自己。當然,更多的原因是手上的機器已經熟習了,沒有新功能「把玩」,看着其他人用高階機,心理上覺得自己矮其他人一截,小惡魔不斷在心裡OS,然後……然後換了一台自己不會用的機子,拍得不怎麼好,要麼束之高閣,要麼轉手賣了。

既然猶豫着要不要上全幅,錢袋恐怕不會太深。上全幅的考慮,除了機器的成本,還加了額外一大堆開銷。全幅一支鏡頭的價錢就等於一台入門單反了,既然買了紅圈金圈,就就不能吝嗇那塊保護濾鏡。濾鏡以外,再添置防潮箱,還有更好的閃燈、腳架、相機包……再往後就不單是興趣問題,更是財力問題了。


技術回報

坦白講,使用單反之後,我的拍照技巧飛躍地上升。手上只有一台小DC,或者手機,即使讀再的攝影書、攝影文章,技術都仍難有大進步--機器本身做不到教學展示的效果。

就拿「散景」這麼簡單的效果來講,S100要做到散景,就是難。標準變焦鏡和標準定焦鏡比,又更難。畢竟定焦一出手,景就散了,變焦還要計算焦距。全幅的散景又會比APSC討喜,成功感更大(散景原理見︰致我那些用單反的朋友們)。

不過,神器是給神人用的。愈強大的機器,愈需要超乎常人的技術。

第一台接觸的FF

講一個有點搞笑的小故事。

上圖那台5D MK2,是某次活動,一國內大款借予我,幫他拍照的。當時我還沒用過5D MK2,根本不會用,就調到光圈先決模式。可是,機器無論如何都不能正確對焦。我焦急了,身旁的專業攝影師肯生發現我手足無措,把機器拿過去,拍了幾張,告訴我︰「這台的自動對焦壞了。」

我把機器還給大款,大款笑咪咪的覺得照片很好看,然後,自己接着拍──他完全沒察覺機器有問題,仍繼續拍──不敢想像他把照片放進電腦後,會有甚麼反應。

使用D90 一年後的作品

最初我用D90的痛苦,如今仍不堪回首。但快門打超過四百次以後,即使是kit鏡都能拍出滿意的照片,才開始感受到拍照的樂趣。當時我的攝影同事看見上面的照片,拍拍的肩說:小子,我借一個定焦給你。

Kit鏡和定焦是兩樣不同的技術。我覺得我是幸運的,一開始就有好得奬的攝影師、攝影雜誌主編在我身邊,讓我去問。他們不主動教我,但我遇上甚麼,都去問他們。他㥃教會我很多道理,原來白平衡是不一定「白」就正確,如何調節到把人臉拍得粉紅(尤其是D90直出的色彩),更加重要。

另外一個,觀摩的問題也是。工作上使用D90,而遇到的外來記者,往往是Canon的多。也是他們教,我才學會「單點自動對焦」,不然也一直在玩全自動對焦。

機身機能愈多,選項愈多,能「玩」的功能多,嘗試的機會和方式多了,技術才會進步。這固然和全幅不全幅很有關係。一般來講,全幅的機子多是給專業攝影師使用,功能和DC、入門單反不可同日而語,只看自己是否有心,把機器練熟用全。最初我買70D,也覺得十一點自動對焦夠用了,以前的機器只有一點還不是一樣。可70D用了一年半,漸漸覺得70D進展空間不足,心動想換機了⋯⋯此乃後話。

 畫質:先天的優勢

上不上全幅另一個疑點在於全幅機的感光元件。正所謂,一吋長,一吋強;感光元件大了些許,作品的質感就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了(這也是堅持用菲林的人的理由)。

雖說如今許多一吋感光元件,M4/3 元件的畫質已經達到ASP-C的程度了。有些專業級的,不刻意放大到100%相同條件比較,根本分不清楚單反和無反的差別,更別提「無反微單」FF機。

只不過上到陳列室(俗稱毒氣室),拿FF機拍照,感覺都會比自家的機子,好看上不止一級。逛書局到無聊就會上毒氣室走一圈,拍出來的照片總會令我哇哇大叫。不過,很快就夢醒了,有一回我上客服中心保養機器,順道去模型那邊拍一張。嗯,出來的成品和那邊的機皇差不多。

是呀,本來就是精心設計過的模型場景嘛。

如果不小心被毒氣室的各種設定毒到而失手,也是活該如此。之所以會出現前面內地大款的情況,自動對焦壞掉也不自知。



FF畫質的先天優勢是存在的,差異並非網上流傳、偽專業攝影師聲稱的那麼大。上圖是拿朋友的40D + 24-105 F/4 L 隨手拍下。拍完的當我整個驚呆了。甚麼事情都沒用,在電腦裡放大一看,不過是一台老舊到DDP都無法閱讀和操控的老機,接上鏡頭居然能有這樣的表現⋯⋯所以,鏡頭對畫質的影響,或許比感光元件來得更大。

我第一次覺得有差,是某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緊急用了別人一台機子,拍了大約十分鐘。回頭一看,才驚覺原來是5D3加50mm usm。50mm我熟悉的焦段,機器也不是我熟悉的,拿在手上居然可以順暢地拍攝,優異的表現。那是對於手感、節奏乃至於自然舒適拍出來的感覺。

機身和節奏

手感、操控感、安定感往往比畫質更值得重視。這也是近半年想出掉70D換7D2的原因。

舉凡機身的製成物料、操控鍵的安排、轉輪的「卡卡」聲、快門重量和回彈力、握把的厚度和舒適感,都是每台機器獨一無二的。不然也不會這麼多人堅持使用純機械結構的相機。

相機和鏡頭的材質差一點就是差了一點,不習慣就是不習慣。塑膠製的輕盈和脆弱,感覺就和玩具沒兩樣,金屬材質的冰冷和重量,拿在手上就是安定。

當初正因為D7100的手感及不上70D,才購入的(見70D 半年使用心得)。坦言,70D的操控感還不如D90。沒有BKT鍵、獨立自訂功能鍵(I鍵)、扁平難按的十字鍵⋯⋯一般街拍時已感到有點難處理,遇上公事外拍,必定要把觸控瑩幕打開,完達到3秒內更改設定。

另一個問題在於,70D的配件難買。電池手柄代用的不多,街鋪也買不到,等如一定要上價錢較貴的Canon網站買公司貨。再加上,其實,70D配電池手柄還蠻醜的⋯⋯當初購入70D時,沒想過Canon會出真格,來一台7D2。多次到陳列室試用,覺得以目前的資金,能上到7D2,就能解決70D操控感和安定感不足的問題。然而相同片幅的機器,只為了很少用得着的追焦連拍和操控感而升級,好像有點無聊。何況,升級更多的問題還在後頭。

經濟回報

假如真決定要升級, 基本上是毫不猶豫會上到D750。因為,在Canon的產品線,要找到一台比70D更全面的機器,非常困難,甚至可以直說:沒有。

Wifi、翻轉瑩幕、STM鏡頭支援⋯⋯這些,即使上到5DS都沒有。7D2是一台專業型的機器,它的重點在於攝影師全天候拍攝的全方位支援,內裡許多功能都是一般用家,甚至像我這種偶爾出門拍些雜誌照的用家都不會用的。

相較而言,Wifi、翻轉瑩幕比起用不着的對焦點和日漸多餘的GPS功能,都更常用。一般家用而言,這兩項功能甚至是壓倒性的重要。就如我一般去拍些活動照,需要即時發送至網媒,70D就很簡單了,只要把機身wifi連上手機即可。其他型號就沒那麼簡單,可能要一張wifi卡,甚或那個貴到離譜的wifi傳輸器。

當然,一開始用Nikon就沒這個問題。
可是會有別的問題。

鏡頭和電腦設備,也是潛在的問題。既然上了FF,為追求最好的質素,幾支頂級鏡頭是逃不掉。又來一條簡單的算式,假設一張照片可以賣10元HKD,就拿5DM3的kit set(HKD 28,880) 作標準 ,那麼我要拍多少張,換機的成本才能補回呢?

 2888張。

像我這種以張數計算而不是by case的可憐小攝記,賣出2888張的背後,可能要加上雙倍快門。還未計算升級後閃燈、CPL等等各式各樣的奇怪開支。故此,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不只是「滿足快感」那麼簡單。

電腦和軟件成本

電腦和軟件同樣需要考量。目前我使用Lightroom和photoshop,能直接開啓70D的raw檔。試過下載7DM2的raw,無法開啓,一定要透過DPP4。雖說用DPP轉出tiff,並不是太複雜,對色彩執着的人而言,甚至是必需的轉檔過程。可是,就是不夠直覺。多存一個檔案,也是容量。

FF的raw檔之龐大,令人咋舌。20MB上下屬尋常,如今FF的36MP、50MP,檔案上到50MB的也是有的。50MB是甚麼概念?一張S100拍出來的JPEG在5MB左右⋯⋯

每一道工序的增加,都是成本;每一個檔案容量增加,都是成本。這些成本雖然不太明顯,日積月累也是一筆可觀的金額。而且,相機、電腦、硬碟等,基本上都是消耗器材,要是沒有一定的經濟回報,總覺得不值得。倒不如需要出活動時,去租一台回來用用更實際。

至於租借和購買,兩者之間該如何取捨,這裡不多說了,碎碎念還不夠長麼?只不過再三強調一點,任何一道障礙,都可能成為減低攝影樂趣的原因。只你花了大錢,興致勃勃拿着新機,約了模特,拍了一輯新圖,回家才發現電腦讀不到圖……

◎小結

攝影師同事曾經說過,用兩千塊的東西拍出兩萬塊的效果才算厲害。他長年拿一台D7000,一機走天涯,拍攝加錄影一機完成。重要場合,例如拍月曆照,方會出動全幅機。他也不像其他攝影師那樣,一走近便談器材,你用甚麼鏡頭拍甚麼甚麼(當然別人主動聊他會搭嘴)。一台機一支金圈鏡,一樣得奬無數。

他說要是花錢,倒不如花在學習方面。他跟過常霖法師的團隊拍攝,把別人的心法學會了。技術提升,快門也珍惜了。有時他也會損一下別人︰拿兩萬塊的機子拍成這樣。然後隨便指點一下,秀一下自己拍的,別人無話可說。

比較的心態很難避免。畢竟每件事均免不了比較,器材的比較是一種比較,FF和其他機種的比較也是一種比較。比較到最後,還得看自己高興不高興。而最高興的是,別人說你拍的東西好好看。要是器材能換到那種心情,就去吧。


延伸資訊︰

  1. Fotobeginner︰【器材攻略】Canon 全片幅相機懶人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