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定焦鏡

又來一篇騙點擊的文章。新年大家都得到了不少利是錢(或者失去許多利是錢),公司花紅發了,錢拿到了,便該想想,要不要添置新的器材了。對,這又是一篇新的器材文。可直接跳結論。

如果讀過(有耐性的話)Ooparts談攝影的文章,應該都能察覺,張子房這個混人最初對單反的深痛惡絕,被D90折磨大半年的苦痛經歷。當我把D90所有功能摸熟了以後,仍堅定說自己不需要單反,S100足矣。

事後證明,一切都不要把話說得太滿。

使用D90的第一年,我只用一支18-105。一年後,這支鏡壞了,攝影法師先後借了70-200,35mm給我。我拍了好幾百張,才開始發現:喔,原來這才是D90的真面目。

定焦的魔幻

最初決定買單反,因為一支定焦鏡:Nikon 85mm。

那時候我已經用過三支不同鏡頭,容易拍特寫的70-300,沒有很喜歡,因沒有防手震,經常拍不了。而且在那個時候的場所限則,這支鏡頭太遠了,不好拍,300端幾乎都用不着。不過它倒是比18-105好得多,至少畫質甚佳。

Nikon AF Nikkor 35mm f/2D 接上Apsc 的D90,便成為勘稱標準的50mm。這支鏡頭倒不是不好,第一次用定焦,確實開展了另一個世界。甚麼叫大光圈、甚麼叫散景,玩得不亦樂乎。上面兩張是第一次用定焦鏡,拍了二百張,唯二覺得滿意的照片。第一次用定焦鏡,非常驚訝,一直討厭的D90,居然有這樣柔和溫婉的色彩表現。與我一般拍的人像照冷硬不同,那是一種強烈的風格表現,尤其是婆婆銀頭白髮,晶亮的雙眼⋯⋯*註1

第一次用定焦鏡,我可樂了。拿來試許多不同效果,測試和上網查找哪個光圈,哪個焦距最能發揮鏡頭和機子的性能。找到以後,最初一星期,幾乎都「定焦」、「定光圈」去拍。可是,這樣快門便固定了,覺得不便。再後來,也不管甚麼最佳光圈、最佳曝光,反正那時那刻,我需要全開光圈才能夠拍出來,便那樣拍。如果陽光好,天氣好,便縮一點光圈。橫豎那些專業的名詞我也搞不懂,電腦看不出二線性呀紫邊呀甚麼,拍着順心就夠了。

使我下定決心要搞來一台單反,是用過Nikon AF Nikkor 85mm f/1.8D之後。其實我只用了一個早上,鏡頭就給法師大大收回去了。因這支是他的「食糊」鏡。而我也終於知道那些望麈莫及的人像照是怎麼拍來的。

85mm鏡頭的觀景窗裡,快門按下的瞬間,整個空間都給切割了,割裂了,空氣凝住了,連空氣中那難於察覺的微麈都烙在照片上,那是個充滿粒子的瞬間,充滿了能量,而沒有外物。鏡頭呈現的白,也不是一般的白,帶着蒼蒼的,泛着懷舊的鵝黃。

幾乎是那個早上,我便決定了,要買單反。

如何選擇定焦鏡

去年曾講過最後出佳的原因,現再補充。出佳有一半原因是STM鏡頭,其中40mm STM列入必要清單的一管。我需要三顆鏡,標準變焦,超廣角,定焦。標準變焦作旅遊鏡,超廣角拍建築物,定焦鏡街拍。定焦鏡,一開始便選定了Canon EF 40mm f/2.8 STM。

大多數評論都會教人,定焦鏡最好一開始便由50mm入手,標準焦距,練習攝影眼。50mm的視角比較接近人的視角,這個說法我不反對,可是,人真的只會直視嗎?眼珠難道不會轉嗎?眼珠不轉,頭也會轉呀。要是50mm真的很好用,隨身機就不會以24mm-28mm為主了。我覺得,選擇定焦鏡,與其計較視角,不如考慮焦距,即最適當對焦點與自己的距離,因為,焦距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這種講法在長焦鏡頭,較多人討論。我覺得挑選定焦鏡頭時,焦距比視角更加值得優先考慮。視角,總能夠適應、習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很難調整。

每個人之間都有着安全的距離和範圍,你和被攝者,中間需要多少空位,你覺得人與人之間該保持多遠的距離,被攝物(生物或死物)在哪個範圍之內,對鏡頭豈現出怎麼樣的反應?這些都需要考慮。

在購入40mm STM之前,網上已經有消息流傳,即將推出24mm餅鏡。試用過後,仍然覺得40mm較優。主要原因是,40mm的等效焦距約為64mm,等效50mm對我來講太近了,64mm卻剛好,而且64mm這個焦段,拍攝不太高的妹子,也能做出全身散景,沒85mm那麼好看就是了。但業餘的我,一管40mm就足夠玩了。

而且40mm可是STM鏡頭,雖然在室在拍攝(特別是食物)略有不便(不便也拍出了這樣的圖),錄影卻是十分的好。餅鏡配合70D,帶出街拍也不會做成負擔。至少比起變焦鏡頭要舒服許多,沒那麼重。

要講缺點,就是這顆鏡頭實在平平無奇到平平無奇。銳利度是足夠了,鏡頭卻沒甚麼特色。不似Nikon和L鏡各有各的擅長,某些比較通透,某些飽和度高,某些能做出怎麼怎麼樣的散景。也沒有大光圈加持。總的來說,就是一顆剛剛好的街拍鏡,剛剛好到,平凡到,偶爾要上陳列室玩一玩那些高級鏡頭來滿足心裡的小惡魔。

怎麼找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如果你富裕到可以每個焦段都買一管,那就不用看下文了。

從前講過大家怎麼玩到自己想玩的鏡頭。基本上只要去參加些課程,你會發現其他人意想不到的慷慨,尤其是職業級,隨隨便便就能借到全幅機和鏡頭來玩。

大一點必需注意,千萬不要上陳列室,試玩過之後就說,這管好呀,這管漂亮,我喜歡。就下單。陳列室的燈光和場景都經過仔細設計,怎麼拍都好看。最適當的做法是,借兩天,那兩天只用一管鏡頭街拍,試用之餘,感受一下街上人對你和鏡頭的反應、敏感度。

這兩天一定要把在街上的時間都用來拍攝。如果你有固定的拍攝對象(女朋友老婆孩子阿貓阿狗),也請他們努力配合。畢竟,拍照不是一個人的事。然後,你會發現許多有趣和神奇的開展,你會找到自己和他人之間,最適度的距離、最安全的距離。不論遠或近。


註1:這是新年參訪老人院拍下,當時院長說怕家屬不喜歡而沒有公開這兩張,因而我私下藏了兩年。香港就是個這麼奇怪的地方,我們出外拍活動,拍到學員的臉,刊登後居然有學員激動地寫律師信投訴機構拿他們的相作宣傳⋯⋯你以為你老幾呀。

子房Flickr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