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拍聶永真──書籍設計背後的故事

上星期法師同事才說,她來香港幾年了,都沒看到有甚麼文創,在台灣很流行文創,她的一位同學就是做文創的,幫阿源肥皂設計等等。她批評咱們家的排版設計︰「你們香港分太細啦,我們台灣,攝影繪圖設計……全部都一個人做。」我很難向她解釋,這只是咱們的排版太差勁而已。昨天旁聽幾個小時,三聯書店在城大辦的65周年活動「兩岸三地書籍設計講座及論壇――書籍設計背後的故事」,偷拍了一下目前台灣最紅的設計師聶永真,放照片給法師同事看,她居然說︰「聶永真?沒聽過。」難怪她覺得台灣對她來講,愈來愈陌生……

收到邀請email已經是13號還是14號,反正一天之內要回覆。小弟我禮拜天可是很忙的呀,活動時間又非常長,0930-18:00,又約不到人,只好下午再去囉。現在聽說早上的演講很精彩,是與不是,我就不曉得了。
坦白講,我完全是衝着聶永真的名氣去,到底他設計了些甚麼書,毫無概念。平常看書也不會特別翻到版權頁看設計者是誰。書的內容都記不起了,怎會記得設計者呢?
偷拍聶永真
演講開始時我就吐了一口氣,果然是設計師做的PPT。黑底,白字,白圖,沒甚麼字。如果是編輯做的PPT就會一堆字沒甚麼圖,大多時間是按着字念過去……
我坐在高位,聽得一頭霧水。他們設計師所用的詞彙和語言,基本上不大聽得懂,而聶的設計也過份抽象。應該這麼說,他的書籍設計會令人產生一種空洞感,使書變成了另一個世界的、另一個層次的甚麼是另一個時空的產物,沒有了文字給人們的實質感和存在感,色塊和區域很廣、很大。有趣的是,這種抽象設計卻加強了封面的存在感,他介紹的幾本書,有些我讀過之前的版本,會覺得︰「這本書真的是這樣嗎?」甚至是封面比內文感覺更強烈,本末倒置。他設計的專輯倒沒有這種感覺,可能歌星、藝人本身就有更強烈的存在感吧。
比較之下,我更喜歡黃子欽的設計的封面,更實在一點,更有一點實在感。而且會覺得,書的內容真的是這樣。當然,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他舉例的好幾本書都是我喜歡的。
偷拍黃子欽
《尋路中國》繁體版的封面,遠流最新版《1984》、《大亨小傳》,都很貼切,華麗而帶點現代。而且我喜歡那一格子的設計,簡單華貴,像標籤,以及精裝版的塑膠書衣。可惜這兩本我都有了時報版的,不打算再買。
黃子欽的設計方法比較實在一點,他是用「操作」來完成設計。比如說,他設計一本翻譯書,書中提及十幾樣重要的物件,他舖一塊布在上面,然後擺上物件,再拿起,拍下物件留下的「痕跡」,把它當做封面。
這種「操作」式,發生在現實世界的設計方法,又和聶永真發生在「概念」式,發生在腦海裡的設計方法不一樣。聶說,他每次接到一個案子,會記下他對該案子作品的概念和意念,然後把第一個概念刪除。他認為,他能想出來的第一個概念或感覺,代表其他人也能想到,設計便是從第二第三個概念開始。
雖然我是打死都聽不懂他們在講甚麼,無法重覆他們的創作方式。不過這兩點倒是對創作很有幫助,特別是我最近為了故事而頭痛的階段……如果我把第一個想到的故事情節刪去,或者不再按照角色設定的步伐尋找世界,那麼故事的發展會怎樣呢?唔……可以一試。


延伸資訊︰

  1. 博客來OKAPI︰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聶永真推薦的網站,設計者利用文字分享他們的創作經驗,對真進設計師幫助很大)

留言

  1. 子房,

    無論封面或者內文版面, 以前公司老細最鍾意講:

    "唔好同我講咁多嘢, 我話點做就點做, 我比錢出糧我就係Designer, 明唔明...... (下刪粗口大約二十字)"

    香港出版生態, 都幾特別...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我老細都係咁。尋日叫人唔好擺佢張相係封面,今日出封面問點解無佢個樣。
      我成日都想將電腦wallpaper,換做一千個佢既大頭相砌成既圖,圖整左但唔敢換XD
      我驚太有才華,佢會炒左個美編要我做埋⋯

      不如搵個拍擋,將D騎呢野整曬做四格漫畫=_+

      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