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它取代教科書──《追尋現代中國》導讀part2《革命與戰爭》

承接part 1《最後的皇朝》的導讀 / 讀書筆記,這次不是看完才打,而是看一章打一篇。近代史比較陌生,但相信我寫完的程度,對高中生而言已經十分足夠,甚至超過了!近代史紛紛擾擾,是整個高中歷史課程最痛苦的部份,按照教科書的俗套寫法,這一章至少要寫上二三十頁,還夾帶着許多國仇家恨,逐月逐日記事,民國成立袁世凱登基宋教仁案張勳復辟等等事件的日期每一天都得背起來。事實上,擺脫教科書束縛,憑興趣了解歷史故事,才會找到樂趣。
More about 追尋現代中國


第十二章︰共和國肇建
作為引入的短篇,史景遷簡單概述了民國成立後的概況,袁世凱接替孫文出任大總統,修改臨時約法,解散國會登基稱帝、張勳復辟、段祺瑞上台……紛亂不已的歷史事件只作簡單陳述。中國許多歷史學家俱是當時人,仔細到每日記錄當時情境,因而亦牽涉許多價值判斷、情緒反應,讀來國仇家恨一大堆。興許是外國學者的優勢之一,能夠不帶個人觀感地,減去大量繁雜細節敘事。
各種勢力都以經濟利益爭取日本支持,袁世凱如是、孫文段祺瑞也是,皆因當時中國經濟疲弱,列強在清政府倒台後態度未明,日本是最有可能幫助領袖建立和鞏固政權,即使要簽下新的不平等條約。
孫文退任大總統之後,多次尋找新方法重掌國民政府。作者從孫文的革命思想和理念著手,勾勒他的行為、組織背後理念如何從民選共和走向與共產主義連接。尋找日本侵華、國共內戰的脈絡是本章最重要的目的。

第十三章︰便成了路
歷史是一種後見之明,在當時或許沒有人能預料共產黨成立影響中國未來,從歷史回望,只要對共產黨成立有影響的事件,那怕是某個人某本雜誌和共產主意沾上了一點邊,都變成非常重要的線索。簡述五四時代知識份子生平,文化和學術推動者如蔡元培、胡適、魯迅,其中包括共產黨員陳獨秀、李大釗、翟秋白,這種以「人」的思想為中心,側寫時代的手法帶着些微的傳記色彩。不同學者之間的連結、意見相左,更突顯五四時代急於尋求變革、尋求出路的時代背景。
這種情緒由清中葉開始萌芽,嚴復翻譯的許多西方著作,「天演論」引入中國被視為西學東漸的里程碑。五四思想發源地北京大學,集合許多海外學成歸來的學者,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和學術思想的中流砥柱。偏向自由主義的學者以胡適為代表,提出白話文革新。許多日後的共產主義宣播者最初都是自由主義者,受俄國十月革命刺激,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紛紛轉投共產主義懷抱,急欲為中國找尋出路。
革命黨人滿心以為推翻滿清,中國可以再見光明。事實上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交涉能力,並沒有大進步。列強在巴黎和會偏坦日本,軍閥割據均以鐵路、工業吸引外國人投資。外國人視中國為潛力無窮的巿場,銀行貸款、投資鐵路,租界還是租界,清中葉以來外國勢力入侵的情況並未因新政府上台而獲得談判優勢。孫逸仙開始尋求俄國協助,希望扭轉國民黨的情勢。社會上五四運動激起的工人運動、愛國運動蓮綺般散開,形成新的鬥爭形態。

第十四章︰衝突迭起
孫逸仙和廣東軍閥的短暫合作,並沒有改變軍閥割據,國民政府的無力。孫逸仙選擇和蘇聯合作,借外力穩定廣州軍政府。第三國際派出鮑羅廷和孫逸仙進行協商,經過一輪談判,國共兩黨正式合作,黃埔軍校成立,開始準備北伐。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就是蘇俄組織和策動之下,成功激發中國人固有民族主義的成果。
鮑羅廷引進民主集中制,強化國民黨的組織、軍事力量,黃埔軍校成立,正當一切慢慢踏上軌道,孫逸仙卻因病去世。英國人和日本人在中國發動多起屠殺事件,「五卅慘案」激起中國人的民族情緒和蘇俄的組織領導結合,國民黨決定發動北伐。
蔣介石透過他的政治手腕和個人崇拜,繼承國民黨
外國勢力在上海投資,是中國的金融中心、經濟命脈,控制上海是北伐一個重要的關鍵。中共的行動變成蘇俄共黨領導人角力的因素,中共和上海總共會發動聯合罷工,國民黨卻鎮壓罷工工人、強行解散總公會。兩黨的合作開始飄忽不定,互有戒心。
中共無法擺脫俄共控制,史達林和托洛斯基借中共互相指責。俄共派遣曾經留學蘇聯的中國黨員返國指揮,這些沒有實務經驗也不太了解中國情況的黨員被戲稱為「留蘇派」。雖然中共在各地的暴動因留蘇派錯誤指揮、國民黨鎮壓等種種因素全部失敗,遭共產國際訓斥,但工人運動已經成為中國人新的鬥爭形態。

第十五章︰新政府的試驗
北伐困難重重,國民黨財政緊拙,又遭逢徐州戰敗,蔣介石在攻訐中宣佈下野,旋即迎娶宋美齡,加強「孫逸仙繼承」人的正統,並獲得宋家支持。國民黨深感沒有蔣介石坐鎮,他們無法籌得足夠資金,蔣又登上總司令之位。
閻錫山投靠,張學良宣誓效忠,國民政府終於取得廣州至瀋陽的唯一政府機構名義。由宋至南明,自南攻北無一成功,國民黨的北伐成為唯一的例外。勝利過後,擺在眼前的卻是經濟和穩定政治等逼在眉睫的問題。
蔣介石順理成章登上「國民政府主席」,成為權力機關和軍隊的最高領導人。宋子文執掌財政機關,勵精圖治進行各種改革,但因為國民黨無法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治,更沒有足夠財力改善農村引發的問題。農民的財政、公共衛生、就業問題、農產品價格和農業技術停滯不前,令共產黨有機可乘,在農村宣揚激進革命思想。
一戰後,國際環境轉變,西方列強普遍支持或漠視日本人入侵東北。日本人除去張作霖,但因為東京政府態度審慎,未允許軍方進一步侵略華北。繼承父親的的張學良決定和蔣介石聯手,雖然他聽從蔣的指示調軍至長城以南,致使東北全面淪陷,但國內軍閥總算暫時團結在國民政府下。
薄儀身穿龍袍,登上滿洲國帝位,年號建康。滿洲國是日軍成立的傀儡政府先驅,日軍在東北任意妄為,源因日本在華的利益,得到凡爾賽和約承認。一戰之後,列強無暇東顧,若然日本能令西方列強在華勢力和利益保持一戰前的平衡狀態,何樂而不為?
凡爾塞和約的內容無損中國學生赴德留學、修習各門學問的決心。一戰前,德國派遣鮑爾來華擔任顧問,向蔣介石提出具體和合理的工業、軍事計劃。中國則提供銻、鎢兩種現代化戰爭不可或缺的原料予德國。然而德、日簽訂《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聯合對抗蘇聯。國民政府感到不妙,孔祥熙致函希特勒,警告日本比起中國,更有可能爆發紅色革命。可是,希特勒從未回覆。

第十六章︰開啟戰端
在國民黨重重圍攻之下,共產黨尋到突破口,開展長征。中共雖然節節敗退,可是在長征隊伍在過程中獲土地改革的經驗,成為日後各種運動的重要參考。 共產黨成立左聯,延攬作家,進行文藝「宣傳」,當中魯迅和丁玲最具代表性。
作丈用文獻回顧的方式描述城鄉中國人的生存狀況,運用社會史的研究方法,說明土地與人的緊張關係。無法證明農民的生活是不是比十年前差,1931年長江洪澇、世界經濟衰退,中國經濟陷入困境,鎮農認為自己沒有理由繼續這樣的生活,致使社會的氣氛又回到清中葉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國民政府一直高壓控制言論,學生的抗日情緒日增,蔣介石推行「新生活運動」,成立藍衣社,有點像法西斯主義的秘密組織,加強對蔣的個人崇拜。蔣沒有回應社會反日要求。西安事變爆發,反而把蔣介石推向政治高峰。

第十七章︰第二次世界大戰
蘆溝橋事變開啓了二戰,蔣介石相信「國際聯盟」會站在他那一方,而錯過防衛日本。華北迅速淪陷,爆發駭人的南京大屠殺,1938年,武漢、廣州相繼陷落。蔣介石飛往重慶,重建政府,不久,華東會面陷落。
日本政府集中軍力,扶植傀儡政權,由中國人出任攻府決策者,日人充當顧問,形成互通聲息網絡,控制中國。傀儡政權破壞1935年以來國民黨的貨幣制度。西南聯合大學,成立,少數中國知識份子隨國民政府西去重慶,但大部份人留在原本的地方。
上海和北平的文學家、劇作家並不屈從日本人,但也無法解決延安和重慶兩個核心的分裂,也無法選擇其中一個核心。國民黨和共產黨爭取大後方人民支持。
西南是百廢待興的城巿,滇甸公路是西南唯一的對外補給路線。蔣介石企圖和雲南的軍閥龍雲合作,但雙方貌合神離。
蔣介石只是鬆散軍事同盟的協調人,共產黨積極改革黨政軍組織,黨員人數在三年間由四萬增至八十萬。兩黨矛盾未減,「新四軍事件」爆發,蔣介石指這是共黨產黨不服從命令的懲罰,卻成了共產黨宣傳的口實。兩黨矛盾升溫。
珍珠港事件和英國在亞洲全盤失利,使英國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同時使中國在國際位上升。英國人甚至守不住緬甸,令補給只剩下飛越喜瑪拉雅山這條路線。
蔣介石以徵稅的名義強制實施嚴苛稅制。而共黨,開始展開整風運動。西方烈強取消治外法權,外國人在華特權取消,生活情況完全改變。
國民黨腐敗,徵兵、收稅不力,美國轉而寄望共黨武裝抗日,企圖訓練共黨部隊,但遭國民黨反對。 共黨積極重整農村結構,劃分農民階級,實施保甲制度,毛的個人崇拜在黨內奠基成功發展成龐大的勢力。
蔣介石原本計劃的計劃,改攻桂林,正要向海南進發,但日軍投降而改變。

第十八章︰國民黨的崩解
兩黨爭相接數日軍佔領的各大城巿。國民黨效率低落、貪污腐敗、監管鬆散,過程中爆發無數醜聞。國民黨無法控制、穩定各地貨幣和糧食價格。
馬歇爾來華,美國從中斡旋,兩黨簽下《雙十協定》,阻止中國發生內戰,表面中立,但偏坦國民黨之舉顯而易見。即使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國共兩黨仍是衝突不斷。
左翼份子對美國介入中國事務非常反感,1945年7月,安平鎮發生共黨伏擊美軍事件,村民包應逃逸的共軍。在兩黨互相推搪,指責對方沒有誠意合作達到和平,美國黯然宣傳調停失敗,退出兩黨糾紛。
共黨在河北、山東等鎮縣較活躍,土地改革常伴隨暴力,挑起佃戶與地主之間的候恨。華中、東北地區卻並不順利,國民黨集結軍隊收復失地,曾被共黨沒收財產的地主,索取欠債。林彪率領「八路軍」攻佔東北主要城巿,在蘇聯協助下接收日本人遺留的物資。即使如此,共產黨仍然難以和國民黨對抗。
蔣介石派遺外地人長官前往東北,新官員大肆搜刮,中飽私囊。蔣軟禁張學良,激化地方不滿情緒。共黨在哈爾濱以北,實行嚴格的人口登記制、控制鼠疫,在此習得各項城巿管理技巧通貨膨脹嚴重,令工人工資失衡,引起罷工。國民黨無法平衡顧主和工人的利益,無法有效地平抑物價。美國拒絕貸款給中國,中國下了猛藥,佈「財政經緊急處分」,發行金元券平抑貨幣。
蔣經國自俄返國,雷厲風行整頓上海經濟。蔣經國成功打擊上海商人。商人因而將商品售往其他地區,農民在別處出售農產品,導致上海資短缺,緊急處分失敗。
國民黨無法有效地解決經濟問題,共黨乘機擴大內戰。共軍的軍事力量成長驚人,攻克洛陽等要地。共軍在林彪、朱德等將領成功的戰略下大捷。相反國民黨將領則困在蔣矛盾的指令之中。
共黨攻佔城巿後,迅速認識到統治核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巿,一系列人員調動和平抑物價設計,讓中外人士均感受到他們的誠意。國民黨戰況不利,新總統李宗仁議和,全遭共黨回絕,李亦不接受共黨勸降,雙方迅速重啟戰端,國民黨退守台灣,毛宣佈新國家成立。人民在不安之下,接受茫不可知的未來。

前章︰Part 1 《最後的皇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