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個月真是失魂得可怕。先是接二連三地遲到,明明都已經算準出門口的時間,還是遲到。我這個人從來充滿缺點,唯一優點就是準時,準時約會,準時交稿,準時交功課……但是最近接二連三的遲到,昨天還因為遲到,而錯過了兵馬俑的入場時間,浪費了一百元。
一百元而已。此外再無損失。我當時想。
這種想法自然是不對的,但我忽然覺得,意外要發生時,總是一窩蜂來,層層疊疊的因,造成單一的無可挽回的後果。如果把損失量化了,感覺就會比較淺,當然,量化的前題是那個「量」不會無限量增長。
好比,書不見了,損失300元,兵馬俑錯過了,損失100元。這麼一評量,不考慮「可能獲得」或「情感損失」,情緒居然比較平靜。錢而已,我想。
若是平日生活都能夠量化,例如,老闆責罵20元,分手60元,書不見了25元,電腦壞了2000元。那麼人的情緒,是不是比較容易排解呢?女朋友沒了?算了,不過是60元而已。除非數字大到不可勝數,不然這條邏輯應該是相通的。
由此可見,我的理財觀念有差呢!損失的100元,可以做別的東西,可以去游五次泳,或者吃四盒叉燒飯,或者或者或者。
然而難以量化也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比如上年聖誕節,我買了一台腳踏車,全套配置差不多900元(中間壞過一次和買了一個鎖)。最初每個禮拜騎一次,到了放假那個月,每兩天騎一次。最近新工作之後,將近兩個月沒有騎過。合指一算,總共騎過20次。
假如,我說假如呀,它現在壞了,修不回來,我就會想,哎呀,才騎過20次呀。然後開始比較,家中用了超過20次的物品,好像我看見那個用了七年的袋子,我就感慨,這個袋子100多塊,七年來每天用,總共用了2557次,唉,腳車這麼快不行……失落不已,自責不已。但環視房間,看見露台只用過兩次的燒烤爐,突然又覺得騎了20次才壞掉已經很化算。
緒如此類的比較每日每夜都在發生,量化計算的怨恨與日久生情的不捨與日俱增,漸漸的感情超過了量化計算,趨向兩極。要麼金錢浪費超過了情感而自責,要麼戀戀不捨淡化了損失,另一種是灑脫地說不過錢而已沒差並不投放額外情感。
可能是這兩年出來工作的關係,亂花錢比以前更甚,房間裡買了一大堆用不着的日用品,令錢財身外物的想法加劇。以前的開銷很簡單,除了買書以外也沒有別的。現在複雜得多,上網費,照相機,衣服單車等等等等。增長速度最快的是食物盒,大大小小總計二十來個,比房間裡的食物還多。看着一個個整齊堆疊的盒子,心裡面就覺得安心,總比大大小小的泡麵東歪西倒地攤在地上好得多。
可是在許多人眼中,我這樣的消費模式是錯誤的。又舉一個例子,現在有兩千元,某甲把拿兩千元投資股票全賠了,某乙拿兩千元買手機,我替空盪盪的房間購置了全套傢俱。甲和乙都覺得我很笨,因為房間只住一兩年,花這麼錢去買傢俱之後又掉了,或是搬地方,都是麻煩和不智的決定。某乙一年後,手機換了,但甲和乙都覺得他是明智的,因為手機一年後變賣可有600元回報,折算新手機24個月供款即每月只需1百元左右。某甲的消費則是最明智的,那是錢變錢的玩意兒呀,即使最終可能賠得更多,但沒有人責怪他的投資股票是錯誤決定。再增加一個變數,如果我拿2000元拿去考IELTS,考了6.5分,大家就會說真化算,如果只考了4分,大家必然會指責浪費金錢。
最近審視自己過去兩年的理財,發覺總計下來,總計三千元是我覺得浪費了,白花了,毫無回報又得不到快樂。有些是純然的享樂,有些是失利的投資。有趣的是,無論是享樂或是投資都遭到朋友或多或少的指責,從他們的角度,我連上編輯學的課程也是錯誤的投資方向。peter仔的指責特別有趣︰「你現在都已經是編輯了,為甚麼還要讀呢?子房,錢是很辛苦賺回來的,別他媽的浪費。」他說的真是他媽的正確。
最近又要考慮搬屋的事情,搬屋又要花一筆為數不少的金錢,流動資金非常不足,而且這次搬屋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最初搬進來我已經想今年年底之前搬走,原因實在太多,可是過了8月,那些夏天蟲蟻颱風等各種形式帶來的麻煩漸漸消退之後,就不太想搬了。不過我肯定明年夏天我又會後悔沒有搬走。
搬屋的、讀不下文學書籍,加上MBPR的購置、小說的情節、不知何時達成的working holiday計劃、碩士課程計劃、說了兩年都沒有去成的星加坡計劃、PK的活動計劃、稿件的撰寫計劃、中秋BBQ計劃…………各種各樣都是需要錢的,而我就在緒多想法中,進了尖沙咀站的閘,然後,原站出閘,呆在當場。
一百元而已。此外再無損失。我當時想。
這種想法自然是不對的,但我忽然覺得,意外要發生時,總是一窩蜂來,層層疊疊的因,造成單一的無可挽回的後果。如果把損失量化了,感覺就會比較淺,當然,量化的前題是那個「量」不會無限量增長。
好比,書不見了,損失300元,兵馬俑錯過了,損失100元。這麼一評量,不考慮「可能獲得」或「情感損失」,情緒居然比較平靜。錢而已,我想。
若是平日生活都能夠量化,例如,老闆責罵20元,分手60元,書不見了25元,電腦壞了2000元。那麼人的情緒,是不是比較容易排解呢?女朋友沒了?算了,不過是60元而已。除非數字大到不可勝數,不然這條邏輯應該是相通的。
由此可見,我的理財觀念有差呢!損失的100元,可以做別的東西,可以去游五次泳,或者吃四盒叉燒飯,或者或者或者。
然而難以量化也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比如上年聖誕節,我買了一台腳踏車,全套配置差不多900元(中間壞過一次和買了一個鎖)。最初每個禮拜騎一次,到了放假那個月,每兩天騎一次。最近新工作之後,將近兩個月沒有騎過。合指一算,總共騎過20次。
假如,我說假如呀,它現在壞了,修不回來,我就會想,哎呀,才騎過20次呀。然後開始比較,家中用了超過20次的物品,好像我看見那個用了七年的袋子,我就感慨,這個袋子100多塊,七年來每天用,總共用了2557次,唉,腳車這麼快不行……失落不已,自責不已。但環視房間,看見露台只用過兩次的燒烤爐,突然又覺得騎了20次才壞掉已經很化算。
緒如此類的比較每日每夜都在發生,量化計算的怨恨與日久生情的不捨與日俱增,漸漸的感情超過了量化計算,趨向兩極。要麼金錢浪費超過了情感而自責,要麼戀戀不捨淡化了損失,另一種是灑脫地說不過錢而已沒差並不投放額外情感。
可能是這兩年出來工作的關係,亂花錢比以前更甚,房間裡買了一大堆用不着的日用品,令錢財身外物的想法加劇。以前的開銷很簡單,除了買書以外也沒有別的。現在複雜得多,上網費,照相機,衣服單車等等等等。增長速度最快的是食物盒,大大小小總計二十來個,比房間裡的食物還多。看着一個個整齊堆疊的盒子,心裡面就覺得安心,總比大大小小的泡麵東歪西倒地攤在地上好得多。
可是在許多人眼中,我這樣的消費模式是錯誤的。又舉一個例子,現在有兩千元,某甲把拿兩千元投資股票全賠了,某乙拿兩千元買手機,我替空盪盪的房間購置了全套傢俱。甲和乙都覺得我很笨,因為房間只住一兩年,花這麼錢去買傢俱之後又掉了,或是搬地方,都是麻煩和不智的決定。某乙一年後,手機換了,但甲和乙都覺得他是明智的,因為手機一年後變賣可有600元回報,折算新手機24個月供款即每月只需1百元左右。某甲的消費則是最明智的,那是錢變錢的玩意兒呀,即使最終可能賠得更多,但沒有人責怪他的投資股票是錯誤決定。再增加一個變數,如果我拿2000元拿去考IELTS,考了6.5分,大家就會說真化算,如果只考了4分,大家必然會指責浪費金錢。
最近審視自己過去兩年的理財,發覺總計下來,總計三千元是我覺得浪費了,白花了,毫無回報又得不到快樂。有些是純然的享樂,有些是失利的投資。有趣的是,無論是享樂或是投資都遭到朋友或多或少的指責,從他們的角度,我連上編輯學的課程也是錯誤的投資方向。peter仔的指責特別有趣︰「你現在都已經是編輯了,為甚麼還要讀呢?子房,錢是很辛苦賺回來的,別他媽的浪費。」他說的真是他媽的正確。
最近又要考慮搬屋的事情,搬屋又要花一筆為數不少的金錢,流動資金非常不足,而且這次搬屋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最初搬進來我已經想今年年底之前搬走,原因實在太多,可是過了8月,那些夏天蟲蟻颱風等各種形式帶來的麻煩漸漸消退之後,就不太想搬了。不過我肯定明年夏天我又會後悔沒有搬走。
搬屋的、讀不下文學書籍,加上MBPR的購置、小說的情節、不知何時達成的working holiday計劃、碩士課程計劃、說了兩年都沒有去成的星加坡計劃、PK的活動計劃、稿件的撰寫計劃、中秋BBQ計劃…………各種各樣都是需要錢的,而我就在緒多想法中,進了尖沙咀站的閘,然後,原站出閘,呆在當場。
你可能需要使用分工作的優先次序.
回覆刪除http://imcaca.wordpress.com/2009/05/09/%E5%B7%A5%E4%BD%9C%E7%9A%84%E5%84%AA%E5%85%88%E6%AC%A1%E5%BA%8F/
呵呵,其實已經安排好了,只是當時腦中就在安排這檔子事兒,所以糊成了一團。就……ORZ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