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

這篇文章如今講起,有點過時。蝗蟲論熱潮興起不到一個月,聲勢回落卻未完全止息。如今反蝗已經變成民粹主義,以前還認為香港這種沒有民族性和向心力的社會,不會出現台灣那種民粹主義,沒想到,扇子一撥,風頭剛起,火勢便盛。
  • 葉一知在facebook的蝗論疑問──很高興原來香港都有憤青
此篇無意談民粹主義的發展,只想說說香港人口口聲聲反蝗,辱罵大陸人質素低,無文化,但自身的文化素養又有多少,自許站在文化高地、是文明社會的一等良民,在我看來,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阿燦、新移民到蝗蟲
香港人歧視大陸人的歷史長達五十年,由最早期黑白片時代,諷刺上海人來港,不懂廣東話的電影,到79年《網中山》阿燦食漢堡包,都有跡可尋。90年代的《表姐你好野》更是嘲諷的經典之作,而那時的中港矛盾不是太深,電影到最後往往以中港合作,和平美好作結,展望97之後兩地平安過渡,攜手合作。
可是,97之後兩地的矛盾轉趨尖銳。先是95年以後,大陸人開始大量接觸港劇,知道香港人用「阿燦」諷刺他們,因此反用「港燦」稱呼港人。這類稱呼就如台灣人叫香港人做「港仔」,在他們而言無傷大雅,然而從港人的角度出發,「港燦」是鄙視港人的用詞,因為香港人使用「阿燦」是不安好心的。
最近好像很少聽到「港燦」,也少同大陸人接觸,不知他們怎麼稱呼。香港對大陸人的標籤性用語,層出不窮。早十年前,我們剛從小學升中,有一個新詞語「大陸新移民」,新移民是經正式申請,來港定居的大陸人移民,按照上一輩的說法,即是新版偷渡。這批舊偷渡客對新移民的厭惡隨處可見,例如在街巿裡,新移民殺價是不懂規矩,香港人講價就是知道行情。小時住北區,是新移民最密集的地區,凡是街邊小販,口音不正,都會被嘲是新移民。我們在學校聽見同學有些懶音、又或不喜歡那位同學,亦以新移民稱呼。最記得小學四年班,班上謠傳一位女同學從來不洗澡,全班發起「杯葛」行動,以免細菌感染,她從前面傳後的作業,要擦乾淨才能用。這位同學自然免不了被冠上新移民的稱謂,原因是新移民都是乞丐,乞丐是不洗澡的。
新移民來香港,住公屋、領綜緩、受教育,新移民小孩年紀比同年級的大一兩歲,英文差、數學勁、中文慢。十幾年前家長討厭這些新移民小孩,覺得他們惹事生非,拖慢進度。而且新移民家長又特別敏感和神經質,老是覺得受到歧視,小孩子之間偶有口角,他們立即向老師投訴︰「他們歧視我們新移民!」再過一兩年,已經沒聽見類似的講法,我讀中學的時間,新移民已經不是班中罪惡之源,反而是名列前矛的考試菁英。一兩年的年齡差距也消磨了!會考重讀生多的事,年齡算不得甚麼。
新冒起的蝗蟲名詞,源自高登,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立場鮮明歷年罕見。凡是反蝗者,是港人;反反蝗者,是港奸。這種類民粹主義的背後,證明香港人歧視他人、自視過高的本質從來未變,反應較以前激烈,只因為03年後表達意見和訴求的渠道增加了,香港人更有錢,更願意出門爭取權益,並不、絕不是香港人比以前文明、有文化。

◎劣跡斑斑
坦白說,香港人的公民質素比大陸人好不了多少。或許在衛生上表現比較突出,但其他方面,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大聲聊天講電話,擠來擠去不講「謝謝」,撞到人不道歉等等,同大陸人一點分別都沒有。在台灣住一年半載,就會明白這些細節是多麼重要。至少我在台灣四年從來沒有試過在街上被撞到,聽不見「拍謝」或「對不起」的情況。當然,如果把相同的標準套用在宿舍生活和駕駛文化,台灣人同樣是流氓。
去一下台北誠品,你會發現在那麼應該安靜的環境裡,到處都能聽到有人用廣東話大聲講電話。去一趟日本的小旅館,老闆娘跟你埋怨說太多香港人訂了房間,最後不出現,又不通知退訂。在澳紐美加,看見你黃皮膚,即便一時間認不出你香港大陸,也會在購物後叮囑你,人為損壞的電器不會退款或更換,因為實在太多不老實的中國人自己敲壞新買的產品,回去要求賠償。到曼谷泰國等東南亞香港後花園,情緒更甚,香港人是財源,當地人壓抑不已,又不能反抗,情況有如自由行在香港。
種種惡行,只需歸類為文化差異,即可淡化。外國人沒有禁止香港人到該地旅遊的激烈言行,可能的原因是,他們相信香港人落地生根後,終有一天會融入當地文化環境。我以前在香港撞到人不會道歉,買東西絕不道謝,在台灣生活半年,這些習慣很自然地改過來,可是香港住一個月,惡習又會回來。

◎這個政府實太懶
香港人其實沒甚麼「吉士」,中港矛盾增溫之際,就爆出北大教授孔慶東的「香港人是狗」事件。作家、教授百份之九十是貪口爽的性格,說了算,能引起關注,短時間爆紅最好。一旦遇到強烈反對,聲言追討,先死雞撐一兩天飯蓋,然後屈服道歉。孔慶東事件令我回想到前兩年陶傑在文章裡形容菲律賓是「僕人國家」,事件性質相同,但社會和政府的處理手法完全不同。
菲律賓有13萬工人在香港工作,按照陶傑的講法,即是僕人國家不應反投主人。可是菲國的民間組織反對,事件演變成菲國總統出言反駁,並將陶傑列入黑名單,拒絕入境。最後陶傑道歉了事。
而整件孔慶東事件上,香港特區政府視而不見,好像完全不覺得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並不表態。試想想,一個政府無意維護管治人民的尊嚴,本地人對自身的看法又是如何呢?說對底,香港人反蝗、反內地人、反孔慶東,不是維護自身尊嚴,更不相信香港能「同化」大陸人,他們只是維護自己的金錢利益
雙非嬰的問題,要解決,其實很簡單。只要在福利政策上立例,嬰兒父母雙方是香港永久居民,能享全額福利,如其中一方不是,就領一半福利,雙方都不是,就零福利。加拿大政府已經着手修法,香港政府卻說,分辨嬰兒父母是單非有難度。我實在很懷疑這位衛生局局長平日是否不去醫院和診所看醫生,在香港看病,掛號需要出示身份證,要求孕婦出示身份證居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或許即時出示有難度,事後出示亦可,如果對方無法出示,而又拒絕支付醫療費用,則按法行辦事。最絕的做法可以是扣下嬰兒,交給保良局等機構。在中國人重人倫的心理關口,立意「走數」的孕婦覺得,生了卻又不屬於自己,很可能會放棄來港。與此同時又能保證私家醫院接收內地孕婦,保住財源。另一個做法可以是賣戶籍,利用投資移民的概念,將法律套在初生嬰兒上實行,內地是一孩政策,只要父母投資多少資金在香港,第二胎可以成為香港人,又或者第一胎是香港人,第二胎是內地戶籍,同樣有數為。
下定決心要做,方法無數,政府非但不做,還推出來港自駕遊,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不過我懷疑,這些措施只要按比例高額收費,再把這些錢適當地還富於民,香港人很快就不會反對。
舉個例子,向自駕遊的內地人收取100元手續費,再要求他們向香港保險公司投保1000元。首先保險公司會歡迎自駕遊,政府再將100元用作補貼香港人用西隧等交通設施。假設一個月有100名自駕遊,保險公司能夠賺十萬元,而巿民就得一萬元。這一萬元用來補貼巿民用西隧,例如政府用這一萬元,辦每月第一個周日上午免費用西隧過海,香港人最貪小便宜,政府損失少,又能平息民怨,何樂而不為?
非也,在香港的情況,民樂與官樂並非掛勾,官商之樂,才是重要。

◎下一波將是南亞裔
這是預言,下一次反對浪潮將會是南亞裔人士。這批人比新移民在港定居更久,可是一直難以融入香港華人社會。香港人表面上並不討厭南亞裔,因為他們讀國際學校,在香港有幾個特定的聚落和社區。諷刺的是,香港人作為國際大都會,排外情緒愈來愈濃厚,在在都因為大家發現,香港社會厚彼薄此的怪異現象。原來外國人在香港的待遇,比原生香港人好得多。
這是殖民地遺留的特色,難保哪一天傳媒發現,香港人投放在南亞裔和少數族裔的資源,比扶助本地弱劫社群多,又會挑起新一輪罵戰。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去年調查發現,有27.2所的華裔人士和南亞裔人士存在衝突,歧視情況更高達53.9%。這說明了,香港人缺乏接納他人的胸襟,除非對方能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或者身處文化高尚的先進國家(西歐語系和日語系),才可得到香港人的「文化認同」。
以南亞裔的例子,香港人隨時再掀起菲律賓申請港籍爭議,譏諷南亞裔是越南難民、若非當年香港人施捨,他們怎可能留在香港搶飯碗?儘管大部份香港人分不清越南和南亞,印尼或是菲律賓,但抱着有殺錯無放過的心態,新一輪衝突正在醞釀,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盡快平衡各方利益,把中環的財富分攤到其他地區。香港人本質上都是錢的奴隸,只要分配得宜,就不會有示威遊行,更不會有人埋怨體育場地、康樂設施不足。分配不當,動輒得吝,再微小的過失都會激起民眾情緒,一發不可收拾。


延伸資訊︰
  1. 顧汝德著,《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天窗出版社,2011年7月15日初版。
  2. 劉項︰我和香港的SM虐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