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成書──讀《低碳陰謀》

一本專書和新聞、論文有甚麼不同呢?一般而言,新聞,因篇幅和成稿時間所限,主要用於陳述現況,精簡、握要地陳述論點,能夠讀者清楚事件來龍去脈和要點。論文,要點未必很多,陳述或描述性文字儘量減少,論點和證據的闡釋必須清楚、詳盡,最重要,撰文者的立場和觀點要清晰,能看出撰文者分析和論說的功力。至於專書,應該兩者兼而有之,更應重視各章節之間的起承轉合。當然,三者都需要具備啓發性,給讀者帶來刺激、新概念和新知。專書的要求比新聞和論文更嚴格,這是為甚麼要花錢買書的理由,也是作者對讀者的責任和承擔。很可惜,我覺得被這本書騙了!

低碳生活、環保現今流行不已。工業革命後百多年來,人類消耗地球資源,導致資源消耗加劇、溫室效應和氣候反常,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環保團體和各國政府正著力推動減排、減耗政策,減輕地球負擔,為下一代締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是截至中學為止,課堂教授的內容,當然,多留意網上資訊或者多讀一兩本書,會發現事情並不是如課本所說的這麼單一。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轟轟烈烈地進行,無聲無息地結束,人類拯救地球的希望仍未尋著。看過《低碳陰謀》簡介,開宗名義說該書針對哥本哈根大會作詳細和深入分析,滿心期待翻開我很少觸碰的環保領域書籍,沒想到它所寫的大部份都是我早已知道的事情,不像專門論著,而像一本新聞、論文的閱讀報告,質素和大學生的期末作業相差無幾。
不得不承認,第一章的引言還算寫得不錯,清楚交待80年代能源危機,到京都協議,及至哥本哈根大會這20年來全球的氣候和國際勢力的關係。當然,要把這一部份寫好不難,多看新聞、追蹤事件發生,有一點常識加一點小功夫,也能夠把事情交待清楚。
正當開首兩章把各國在氣候和碳問題的爭議升到最高點時,作者居然沒有順著脈絡繼續說明,反過去交待氣候變化的歷史背景,而且說明中國歷史的氣候和政治變遷佔了大部人分篇幅……減排減碳源自歐洲,人類污染和溫室效應的關係至今沒有定論,若要論證歐洲政府與研究機關合作「製造」氣候問題,則應該多引述研究論著,對照歐洲各國的環保政策,不止對外如京都協議的政策,也應該探討國內的環保政策。然而該書作者沒有援引重要研究,著眼點亦只局限於京都協議書、歐元和碳交易在未來的可行性,針對國際形勢,甚至沒有說明京都協議後,中國和歐洲國家在排碳額度的增減、交易情況、交易金額(可惜的是全書沒有圖表顯示分析數據)。而歐洲各國的環保減碳政策,如德國的回收與環保產業、英國之單車代步等,均沒有提及、說明。論證不足,整本書就該人覺得是陰謀論了!
美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舉動,作者將之推論為美國企圖在歐盟勢力範圍外,另設以美元為中心的碳貿易鏈。作者的推論是不無可能,然而最關鍵的部份,例如美國碳交易運作模式、美國在國際上影響力和碳交易的關係等等,作者避而不談,反而不斷強調碳交易如何影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作者的論述毫無建設性,反而加劇了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在環保議題上的二元對立。抄完小國在會議前後利用誇張手法宣示立場的國際新聞後,不夠字數,又跑回去寫中國有多可憐,多需要在碳交易上打破大國壟斷的情況。把比亞廸和環保經濟連結討論,卻忽略中國大量破壞環境、高碳工業的例子,強調中國太陽能使用率全球最高,可是沒有詳細說明太陽能生產時伴隨的高污染高耗能問題……
全書以哥本哈根會議,溫家寶智破奧巴馬陰謀,在國際會議上力保不失的英雄事跡作結。老實說,第八章文字混亂,來來去去只抓到一個重點︰美國多次沒有通知中國的情況下召開臨時會議卻全被中國識破並成功在會議上發話彰顯大國聲威。然而,到底溫總說了甚麼,立場得到甚麼國家支持,取得甚麼成果,對國際形勢有甚麼影響……通通看不出來。
時常覺得在時事和社會議題的專書論著,中國作者不及西方,歐洲國家的記者、評論員書寫專書的可讀性、組織編排、論據說服力以至資訊的爆炸性都教人驚嘆。也許這種情況是精挑細選的中譯本呈現的突殊情況,然而〈低碳陰謀〉這種把新聞抄一抄就成書的專書實在令人失望。不用成書,這樣的內容隨便寫一篇文論投到報章雜誌,已經足夠完整。

延伸資訊︰
讀了這幾篇文章,等如讀完這一本書
  1. 從歷史文獻看氣候變遷〉︰中國氣候變遷反證溫室效應論
  2. 〈氣候政治學〉︰這一本缺最新資訊
  3. 氣候變遷和中國歷史〉︰這一篇是最常引用的論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