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港這半年,很大感觸。
香港、香港人,跟我離開之前一樣,根本沒變。香港,這個地方卻愈來愈像大陸。每想到這裡,就覺得民進黨激烈地表達不能讓大陸進入台灣,即使經濟有損失,也要維護本土主義。
中國人誓不低頭,發誓除了錢以外,不會低頭。
香港,就是最好例子。
大陸人常說香港好,香港有自由,卻因為地沿關係,不能夠體會這份自由日漸消亡、日漸大陸化的感覺。
香港人近年的生活大約如此,逛街,不斷遇到問路的大陸人;購物,不斷與大陸人爭道而入;乘車,大陸人不斷阻礙車門關上……我終於了解北宋亡國之後,士大夫感嘆國破家亡的感傷。即使山河故在,但人事全非,無論內與外,大家都不再重視「香港」這個概念,努力地過著紙醉金迷,有今天沒明天的生活。
今天讀到一篇新聞,忽然覺得澳門人很有骨氣︰歐澳門導遊 內地客道歉。剛好在不久前,香港發生了同類事件︰安徽惡客與導遊糾紛 獲賠十二萬。整件事我覺得,香港果然是奴隸社會。
早幾天和學妹吃飯時,電視正播影港台製作的窮富翁大作戰二。昨天午飯和同事言談間提起,飯後立即發揮通識科的力量──上網下載了。重覆看了兩次,幸災樂禍而且非常諷刺。主角田北辰不斷說︰「點解香港搞成咁,點解香港搞成咁。」我嘴角上揚︰「搞成咁咪又係因為你地。」《患貧窮 更患不義——我的掃街心路歷程 2011年2月11日》
香港政治,回歸之後缺乏流動性,全盤由上而下決定,政府不需向人民負責,只向北京負責。回歸前的香港政府,明正言順殖民,卻至少基本民生建設做得好。很多左派批評港英政府撈走了很多錢,可是港英政府先令香港人富有,才撈錢。共港政府呢?他們無聲無息,陰啲陰啲,想把香港消滅。
政策倒是很明確,首先派大量大陸人來港,攻佔零售巿場一角,再通常大陸公司在港上巿集資。反正香港人沒甚麼創意,也不願讓創意發揮,永遠只懂得以金融和服務業為主,由大陸人在經濟上進行侵略,再向商人實行統戰工作,然後透過空間把香港劃入珠三角一環,借高鐵和效區規劃,瓦解香港的城區結構。這樣就可以了。
香港不是沒有人意識到共港政府的陰險招數,然而每當有人出面反對,就會遭到社會大力壓止的力量。這種力量非常可怕,遍佈整個社會,由政府、傳媒、滲透至家庭,務求從行動和意識形態上根絕任何反對和變革的聲音。
現在香港已經發展至,我們這一代人無論做甚麼,上一代的「成年人」都會反對。由看電視、上網、選讀科目、游泳、上街、早午晚飯、上洗手間、思考……反正只要和他們的習慣意識不一樣,他們便視之為惡。
這種觀念倒是和共產黨如出一轍。
實際上香港人雖然受英式教育多年,可是大部份骨子裡面是中國人,心向祖國。去年兩位學者曾經為「80後」一詞爭持不下,呂大樂認為稱「80後」並不正確,應該稱為「第四代香港人」。他的依據很清楚,按大陸移民那一代計算,60年代算土生土長的第二代,這麼算下去80後就是「第四代」。這種推論以偏概全,只適合那些四代人都在香港而沒有移民的家庭。這種家庭在香港少之又少。
香港由開埠至今,仍然維持移民社會的特徵,每隔幾年就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外來人口,在香港定區,他們開枝散葉,下一代變成香港土生土長的新一代,成為香港社會的大多數。像我這一代80年後出生的青年,上一代都來自大陸,父母大多在大陸出生、成長,青少年或成年時代才移區來港。每逢過年過節就帶上大包小包,一家大小,回鄉探親。賺到錢,第一時間回大陸買房置業,幫助鄉親改善生活。
這一批人,很大部份心向祖國,言談間儘是家鄉事。他們的角度和觀點都是大陸的,甚至是挺共的(很奇怪,他們就是受不了共產黨而走的)。大陸發生天災,香港人捐款數字之驚人,就是因為他們心牽祖國、心同感受,以至對現今共港政府所作所為沒有太激烈反對︰「反正香港終究是大陸的。」至少不是自己的。
移民社會很重要的一點,大家都覺得自己是過客,因而對社會漠不關心,對政治冷感,只想趕快撈一筆錢,跑到別的地方去。錢,成為最重要也是唯一目標。這種特性造成資本主義走向極端,而且有另一種特性「喜歡愛來,排斥本土」,已經高出「崇洋媚外」一個級別了!
共港政府正正懂得這種道理,開始他們的陰濕政治,反正他們子女在國外,薪高糧準要移民並不是難事。香港存在還是不存在,對他們的影響也不大,因為正直受苦的,是哪些留在香港走不了的窮苦大眾。
試圖去吶喊之時,卻不斷有人要求、威逼、恐嚇你安靜。我只希望大家再堅持多一些日子,留下多一些事跡,最後即使被瓦解了、消亡了、不見了,仍能夠留下千分之一的資料,供後代研究。搞不好一百年之後,有學者會研究香港這十年來的變遷,編一本香港淪陷記。許多問題身在當下,人人都知道是這樣,偏偏不被重視,任洪流沖刷……呆看重要的東西流走。
香港、香港人,跟我離開之前一樣,根本沒變。香港,這個地方卻愈來愈像大陸。每想到這裡,就覺得民進黨激烈地表達不能讓大陸進入台灣,即使經濟有損失,也要維護本土主義。
中國人誓不低頭,發誓除了錢以外,不會低頭。
香港,就是最好例子。
大陸人常說香港好,香港有自由,卻因為地沿關係,不能夠體會這份自由日漸消亡、日漸大陸化的感覺。
香港人近年的生活大約如此,逛街,不斷遇到問路的大陸人;購物,不斷與大陸人爭道而入;乘車,大陸人不斷阻礙車門關上……我終於了解北宋亡國之後,士大夫感嘆國破家亡的感傷。即使山河故在,但人事全非,無論內與外,大家都不再重視「香港」這個概念,努力地過著紙醉金迷,有今天沒明天的生活。
今天讀到一篇新聞,忽然覺得澳門人很有骨氣︰歐澳門導遊 內地客道歉。剛好在不久前,香港發生了同類事件︰安徽惡客與導遊糾紛 獲賠十二萬。整件事我覺得,香港果然是奴隸社會。
早幾天和學妹吃飯時,電視正播影港台製作的窮富翁大作戰二。昨天午飯和同事言談間提起,飯後立即發揮通識科的力量──上網下載了。重覆看了兩次,幸災樂禍而且非常諷刺。主角田北辰不斷說︰「點解香港搞成咁,點解香港搞成咁。」我嘴角上揚︰「搞成咁咪又係因為你地。」《患貧窮 更患不義——我的掃街心路歷程 2011年2月11日》
香港政治,回歸之後缺乏流動性,全盤由上而下決定,政府不需向人民負責,只向北京負責。回歸前的香港政府,明正言順殖民,卻至少基本民生建設做得好。很多左派批評港英政府撈走了很多錢,可是港英政府先令香港人富有,才撈錢。共港政府呢?他們無聲無息,陰啲陰啲,想把香港消滅。
政策倒是很明確,首先派大量大陸人來港,攻佔零售巿場一角,再通常大陸公司在港上巿集資。反正香港人沒甚麼創意,也不願讓創意發揮,永遠只懂得以金融和服務業為主,由大陸人在經濟上進行侵略,再向商人實行統戰工作,然後透過空間把香港劃入珠三角一環,借高鐵和效區規劃,瓦解香港的城區結構。這樣就可以了。
香港不是沒有人意識到共港政府的陰險招數,然而每當有人出面反對,就會遭到社會大力壓止的力量。這種力量非常可怕,遍佈整個社會,由政府、傳媒、滲透至家庭,務求從行動和意識形態上根絕任何反對和變革的聲音。
現在香港已經發展至,我們這一代人無論做甚麼,上一代的「成年人」都會反對。由看電視、上網、選讀科目、游泳、上街、早午晚飯、上洗手間、思考……反正只要和他們的習慣意識不一樣,他們便視之為惡。
這種觀念倒是和共產黨如出一轍。
實際上香港人雖然受英式教育多年,可是大部份骨子裡面是中國人,心向祖國。去年兩位學者曾經為「80後」一詞爭持不下,呂大樂認為稱「80後」並不正確,應該稱為「第四代香港人」。他的依據很清楚,按大陸移民那一代計算,60年代算土生土長的第二代,這麼算下去80後就是「第四代」。這種推論以偏概全,只適合那些四代人都在香港而沒有移民的家庭。這種家庭在香港少之又少。
香港由開埠至今,仍然維持移民社會的特徵,每隔幾年就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外來人口,在香港定區,他們開枝散葉,下一代變成香港土生土長的新一代,成為香港社會的大多數。像我這一代80年後出生的青年,上一代都來自大陸,父母大多在大陸出生、成長,青少年或成年時代才移區來港。每逢過年過節就帶上大包小包,一家大小,回鄉探親。賺到錢,第一時間回大陸買房置業,幫助鄉親改善生活。
這一批人,很大部份心向祖國,言談間儘是家鄉事。他們的角度和觀點都是大陸的,甚至是挺共的(很奇怪,他們就是受不了共產黨而走的)。大陸發生天災,香港人捐款數字之驚人,就是因為他們心牽祖國、心同感受,以至對現今共港政府所作所為沒有太激烈反對︰「反正香港終究是大陸的。」至少不是自己的。
移民社會很重要的一點,大家都覺得自己是過客,因而對社會漠不關心,對政治冷感,只想趕快撈一筆錢,跑到別的地方去。錢,成為最重要也是唯一目標。這種特性造成資本主義走向極端,而且有另一種特性「喜歡愛來,排斥本土」,已經高出「崇洋媚外」一個級別了!
共港政府正正懂得這種道理,開始他們的陰濕政治,反正他們子女在國外,薪高糧準要移民並不是難事。香港存在還是不存在,對他們的影響也不大,因為正直受苦的,是哪些留在香港走不了的窮苦大眾。
試圖去吶喊之時,卻不斷有人要求、威逼、恐嚇你安靜。我只希望大家再堅持多一些日子,留下多一些事跡,最後即使被瓦解了、消亡了、不見了,仍能夠留下千分之一的資料,供後代研究。搞不好一百年之後,有學者會研究香港這十年來的變遷,編一本香港淪陷記。許多問題身在當下,人人都知道是這樣,偏偏不被重視,任洪流沖刷……呆看重要的東西流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