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早睇到新聞真係眼火爆。
某名校校友梁議員反對傳統名校縮班,認為20幾間傳統名校縮班,收生人數下降,會影響學生受到優質教育的人數,「由基層至頂的流動將降低,黃大仙下邨搬到半山的機會將會減少。」d議員唸野真係坐住個腦。按照佢地既邏輯→傳統名校→優質教育知識改變命運→向上流動機會→不應削班。邏輯同以前英文中學一樣︰所有中學都應轉用母語,有114間學校特別優秀,變成中文會降低學生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所以他們不需要轉用中文。這說明了甚麼?在他們心目中,除了這些學校以外,其他400多間學校,都不是優質教育,都不能令學生由基層向上層流動嗎?這些學校縮班會導致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減少,那麼其他學生即使進到其他學校,也沒辦法接受優質教育嗎?可惡也。縮班不縮班根本不是這個問題,而是公平不公平的問題。同一個社會底下都由納稅人出錢,為甚麼一間九龍的官校縮班,幾十個名人出來反對,但天水圍的官校縮班卻沒有人說話?這些名校的校友到底有沒有想過到底自己在講甚麼話?他們在加強標籤,強化名校效應,不是名校就不能接受優質教育,減低社會流動機會,減少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媽的,其他學校教的不是知識嗎?其他學生讀一樣的課本考一樣的試,也不能改變命運嗎?這些人根本就坐著腦袋講話,公平教育不在學校,社會流動也不是因為學校,而是制度、制度和制度。
名校縮班問題源於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發言,認為名校縮班會減少學校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他的發言不算偏激,但孫明揚無力的反駁,反叫英哥想辦法拆掂呢單野,大家就開始圍攻老孫,認為想辦法不是英哥的範疇而是老孫的問題。然而問題愈演愈烈,傳媒爭相採訪名校校友,校友立場和英哥相同,可是見輿論大部份支持名校不縮班立場,加上直資學校審計風波,這些校友打蛇隨棍上,發展一輪︰削名校=削優質教育=減低基層受優質教育機會=減少社會流動性=減少香港優秀人才。這根本就標籤了只有傳統名校可以令基層學生上升到社會頂層,可是身在旺角的學生讀的課本和天水圍有不一樣嗎?港島區學校考的試和北區學生考的不一樣嗎?為甚麼讀一樣的書考一樣的書,只有名校能向上流動?為甚麼名校縮班就是減少優質教育,但其他學校縮班又不見有人說減少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那20幾間傳統名校憑甚麼說自己的教育比較優質?他們畢業生有人當醫生律師,我唸的中學也有人當醫生律師呀!他們有人10A,天水圍也有學生拿10A呀。難道他們資格老一點,校友聲音大一點,就可以不縮班?這樣跟10年前母語教學有甚麼不一樣?制度訂下來,規矩下來了,原來有些學校可以括免,可以在制度以內得到特殊優待,理由是︰他們比較好。這種完全違背了現代法治社會的精神,既不公平也不公正。
香港是法治社會,公平不公平是在於制度,香港有公平的考試制度,大家讀一樣書、考一樣試,考到就有機會,考不到就把機會給別人,也可以再考一兩次。縮班也是,要縮,大家一起縮,鬧一鬧就不用縮,等於在同一條法律底下,犯了同樣的罪,他有名人擔保就可以當庭釋放,我沒有,因此必須坐牢。這是甚麼道理?
近日香港熱門話題是仇富,傳媒認為貧富差距日益增加,令社會底層開始仇視富人,歸根究底是底層巿民「窮」、「沒錢」,由羨慕到嫉妒到怨仇。我看傳媒的素質也不過這樣,仇富最終極的原因不是錢,也是公平。看教育就知道了!想要進好大學,先考上名校,要入名校,先上好小學,要上好小學,從小就要培訓孩子多元技能。教育對孩子的教育變成這樣的流程︰
(有錢)給小朋友學技能-->(有錢)搬到名校區-->(有錢)考上好中學-->(有錢)去補習班加強分數-->(有錢)上到好大學好科系-->(有錢)到外國再唸個甚麼-->(有錢)供孩子學技能
自從母語教學以後,上面這一條流程取代考試制度變成社會的遊戲規則,這就是大部份人心目中「名校優質教育」的真面目。如果名校真的比較厲害,能教出更多好學生,幫助學生靠知識脫貧,那麼請這些名校行行好,搬一兩間到天水圍去,或者別收那些同區高價買樓搬家為求入名校的學生,收60個天水圍領綜緩的小學生去名校讀書,看看6年之後他們是不是全部都有機會住到半山去。
事實上這些名校校友以一個概念把理由合理化︰「知識改變命運」,這就更可笑了!只有名校能吸收知識?只有名校教的知識能改變命運?我看他其實也沒多少知識,但他的命運還是改變了!為甚麼?因為改變命運改變現狀的根本不是知識,是考試制度。
外國的情況我不清楚,至少香港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如此,能夠過五關斬六將升到社會高層,現在大部份專業人士都是一些很會考試的人,他們從基層向上爬,靠的是考試技巧和技能,上到專業位置,才真正接觸到專業知識,可見由小學到高中畢業這個關鍵階段,能夠爬上高層不是因為知識,而是考試制度給他們機會。不相信?統計一下現在名校生和大學生一年讀多少本書就知道,他們到底憑甚麼「知識」改變了甚麼「命運」。
再說知識根本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甚至連「優質教育」都不是。香港人最喜歡舉的例子莫過於成哥,打電話問問成哥,看看他甚麼學歷,看看他住的房子,就知道這些議員腦袋多麼不清楚。現在許多香港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沒甚麼學歷,也沒受過甚麼教育,但他們還是由底層上到高位,靠的是甚麼?是機會,是社會給予他們公平競爭的機會。機會則是社會氛圍與制度互相配合出現的。
如今香港怨氣重,正因為看不見公平競爭的機會。已經上岸當老闆的,不提供機會給員工,反而用各種名義剝削,由長工改聘合約減少福利開支,由月薪變時薪威逼員工增加工作時數。用各種理由批評新一代不努力不上進態度惡劣合理化自己尸位素餐的理據。數以萬計低收入人士得不到政府幫助解困只見通貨膨脹令他們百上加斤……在這種環境之下,香港人看見的是政府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只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完全忽略底層的願望和訴求。高官不是坐著腦袋想事情,就是把腦袋送到別人屁股之下,給他們坐著,聞他們的屁行政。
縮班不縮班,是規距,覺得規距不好,可以轉私立,不玩這遊戲,反正你們只是想鞏固名校地位,不是真心幫助學生改變命運。不要再用甚麼優質教育知識改變命運等藉口,也不要視縮班為世界末日。如果你們真心想幫基層學生,真心辦學,要做的不是透過輿論施壓,籌些錢,辦一家XX校友會中學,更加實際。還有,那些傳媒大哥,請你們不要只訪問那些名校出來然後成為專業人士的人,我不相信名校出品沒有貧民,找他們問問看,看同一家學校出來的人有甚麼不同命運。這才是你們應該做的事。
延伸閱讀(讀過這些文章,真是汗顏,漫罵了一堆我到底在講甚麼?)︰
某名校校友梁議員反對傳統名校縮班,認為20幾間傳統名校縮班,收生人數下降,會影響學生受到優質教育的人數,「由基層至頂的流動將降低,黃大仙下邨搬到半山的機會將會減少。」d議員唸野真係坐住個腦。按照佢地既邏輯→傳統名校→優質教育知識改變命運→向上流動機會→不應削班。邏輯同以前英文中學一樣︰所有中學都應轉用母語,有114間學校特別優秀,變成中文會降低學生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所以他們不需要轉用中文。這說明了甚麼?在他們心目中,除了這些學校以外,其他400多間學校,都不是優質教育,都不能令學生由基層向上層流動嗎?這些學校縮班會導致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減少,那麼其他學生即使進到其他學校,也沒辦法接受優質教育嗎?可惡也。縮班不縮班根本不是這個問題,而是公平不公平的問題。同一個社會底下都由納稅人出錢,為甚麼一間九龍的官校縮班,幾十個名人出來反對,但天水圍的官校縮班卻沒有人說話?這些名校的校友到底有沒有想過到底自己在講甚麼話?他們在加強標籤,強化名校效應,不是名校就不能接受優質教育,減低社會流動機會,減少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媽的,其他學校教的不是知識嗎?其他學生讀一樣的課本考一樣的試,也不能改變命運嗎?這些人根本就坐著腦袋講話,公平教育不在學校,社會流動也不是因為學校,而是制度、制度和制度。
名校縮班問題源於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發言,認為名校縮班會減少學校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他的發言不算偏激,但孫明揚無力的反駁,反叫英哥想辦法拆掂呢單野,大家就開始圍攻老孫,認為想辦法不是英哥的範疇而是老孫的問題。然而問題愈演愈烈,傳媒爭相採訪名校校友,校友立場和英哥相同,可是見輿論大部份支持名校不縮班立場,加上直資學校審計風波,這些校友打蛇隨棍上,發展一輪︰削名校=削優質教育=減低基層受優質教育機會=減少社會流動性=減少香港優秀人才。這根本就標籤了只有傳統名校可以令基層學生上升到社會頂層,可是身在旺角的學生讀的課本和天水圍有不一樣嗎?港島區學校考的試和北區學生考的不一樣嗎?為甚麼讀一樣的書考一樣的書,只有名校能向上流動?為甚麼名校縮班就是減少優質教育,但其他學校縮班又不見有人說減少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那20幾間傳統名校憑甚麼說自己的教育比較優質?他們畢業生有人當醫生律師,我唸的中學也有人當醫生律師呀!他們有人10A,天水圍也有學生拿10A呀。難道他們資格老一點,校友聲音大一點,就可以不縮班?這樣跟10年前母語教學有甚麼不一樣?制度訂下來,規矩下來了,原來有些學校可以括免,可以在制度以內得到特殊優待,理由是︰他們比較好。這種完全違背了現代法治社會的精神,既不公平也不公正。
香港是法治社會,公平不公平是在於制度,香港有公平的考試制度,大家讀一樣書、考一樣試,考到就有機會,考不到就把機會給別人,也可以再考一兩次。縮班也是,要縮,大家一起縮,鬧一鬧就不用縮,等於在同一條法律底下,犯了同樣的罪,他有名人擔保就可以當庭釋放,我沒有,因此必須坐牢。這是甚麼道理?
近日香港熱門話題是仇富,傳媒認為貧富差距日益增加,令社會底層開始仇視富人,歸根究底是底層巿民「窮」、「沒錢」,由羨慕到嫉妒到怨仇。我看傳媒的素質也不過這樣,仇富最終極的原因不是錢,也是公平。看教育就知道了!想要進好大學,先考上名校,要入名校,先上好小學,要上好小學,從小就要培訓孩子多元技能。教育對孩子的教育變成這樣的流程︰
(有錢)給小朋友學技能-->(有錢)搬到名校區-->(有錢)考上好中學-->(有錢)去補習班加強分數-->(有錢)上到好大學好科系-->(有錢)到外國再唸個甚麼-->(有錢)供孩子學技能
自從母語教學以後,上面這一條流程取代考試制度變成社會的遊戲規則,這就是大部份人心目中「名校優質教育」的真面目。如果名校真的比較厲害,能教出更多好學生,幫助學生靠知識脫貧,那麼請這些名校行行好,搬一兩間到天水圍去,或者別收那些同區高價買樓搬家為求入名校的學生,收60個天水圍領綜緩的小學生去名校讀書,看看6年之後他們是不是全部都有機會住到半山去。
事實上這些名校校友以一個概念把理由合理化︰「知識改變命運」,這就更可笑了!只有名校能吸收知識?只有名校教的知識能改變命運?我看他其實也沒多少知識,但他的命運還是改變了!為甚麼?因為改變命運改變現狀的根本不是知識,是考試制度。
外國的情況我不清楚,至少香港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如此,能夠過五關斬六將升到社會高層,現在大部份專業人士都是一些很會考試的人,他們從基層向上爬,靠的是考試技巧和技能,上到專業位置,才真正接觸到專業知識,可見由小學到高中畢業這個關鍵階段,能夠爬上高層不是因為知識,而是考試制度給他們機會。不相信?統計一下現在名校生和大學生一年讀多少本書就知道,他們到底憑甚麼「知識」改變了甚麼「命運」。
再說知識根本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甚至連「優質教育」都不是。香港人最喜歡舉的例子莫過於成哥,打電話問問成哥,看看他甚麼學歷,看看他住的房子,就知道這些議員腦袋多麼不清楚。現在許多香港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沒甚麼學歷,也沒受過甚麼教育,但他們還是由底層上到高位,靠的是甚麼?是機會,是社會給予他們公平競爭的機會。機會則是社會氛圍與制度互相配合出現的。
如今香港怨氣重,正因為看不見公平競爭的機會。已經上岸當老闆的,不提供機會給員工,反而用各種名義剝削,由長工改聘合約減少福利開支,由月薪變時薪威逼員工增加工作時數。用各種理由批評新一代不努力不上進態度惡劣合理化自己尸位素餐的理據。數以萬計低收入人士得不到政府幫助解困只見通貨膨脹令他們百上加斤……在這種環境之下,香港人看見的是政府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只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完全忽略底層的願望和訴求。高官不是坐著腦袋想事情,就是把腦袋送到別人屁股之下,給他們坐著,聞他們的屁行政。
縮班不縮班,是規距,覺得規距不好,可以轉私立,不玩這遊戲,反正你們只是想鞏固名校地位,不是真心幫助學生改變命運。不要再用甚麼優質教育知識改變命運等藉口,也不要視縮班為世界末日。如果你們真心想幫基層學生,真心辦學,要做的不是透過輿論施壓,籌些錢,辦一家XX校友會中學,更加實際。還有,那些傳媒大哥,請你們不要只訪問那些名校出來然後成為專業人士的人,我不相信名校出品沒有貧民,找他們問問看,看同一家學校出來的人有甚麼不同命運。這才是你們應該做的事。
延伸閱讀(讀過這些文章,真是汗顏,漫罵了一堆我到底在講甚麼?)︰
- 蘆葦︰名校教了我甚麼──女校生的反思
- 葉一知︰名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