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應

「你這一份做得不錯,但是很多人都做這個題目,光是我知道的就已經有7 、8個。我覺得你能力不錯,可以考慮換個題目或換個切入點呀!」
「Mr.Cheung,這個題目可以拿高分嗎?」遙遙問。
「可以,但是要做到120%才有B。如果換題目可能做其他人80%已經有B了!看你呀,如果你覺得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繼續做無妨,我不會阻止。」
遙遙略頓︰「其實我本來的題目不是這個,本來做『從父親的工作看親子』可是老師否決了。」
我想也不想答︰「換了是我也會否決,這個題目假如在日本做,可以,因為日本還是很多子承父業的例子。香港嘛,老實說老竇在做甚麼,兒子根本不清楚。你老爸也不太知道你在做甚麼吧,成功率太低。不如你想另外一個方向吧!」
「其實做這個題目就可以啦。」
「可是你沒興趣。」
「沒興趣也沒關係呀,我從小到大讀書都不太感興趣,還不是一樣考得不錯?」遙遙故作灑脫地望向窗外。
我凝望著她牢固地架在鼻樑上的眼框眼鏡,嚴肅道︰「你不覺得很可怕嗎?小學到中學讀書都不是興趣,一直在做令自己痛苦的事。好不容易獨立專題研究可以做一些你喜歡的事情,假如放棄這次機會,即使你上大學,甚至出來工作,都會一直強逼自己痛苦直到65歲退休。這一輩子你就在痛苦裡渡過。」她開始動搖,我續道︰「剛才你說自己看很多小說,可以考慮往這方面切入,比如香港和台灣的愛情小說比較等等。喔,你有在看漫畫嗎?」

遙遙突然雙眼放光︰「有呀!Mr.Cheung你也有看嗎?」
我微笑︰「當然。或許你可以做御姐甚麼的。」
「御姐是屬性!」遙遙忽然大叫,我一怔,她察覺自己失儀,撥動瀏海︰「不好意思,一講到BL我就會瘋狂。」
我微笑︰「那麼你何不向這方面著手?」我和她一起重新思考研究方向,花了半小時,大致上的議題和方向開始明朗,著她回去之後繼續完成報告。末尾她說︰「我還是先完成原本的研究計劃書,之後才開始寫另一份。免得新一份老師不喜歡,不讓我做。到時候我沒功課交。」
她思路非常細密,連這一點都考慮到。我贊成她的意見,叮囑她完成後請任教老師批改,之後再通知我。
一星期之後,我忙得不可開交,她帶來兩份計劃書,告訴我︰「腐女題目被否決了,我還是繼續做瘦身。老師說腐女交到考評局,分數不可能很高,可是做瘦身也可以拿甲等。」
我一呆,沒想到老闆居然這麼說,我繼續煽動︰「那麼你的興趣呢?考慮分數之前何不考慮興趣?」
遙遙一臉無奈︰「報告最後還是要交給老師批改,她們不喜歡,也不會高分。沒關係,我有信心一定會做得很好的。」我微笑著點頭。
大學畢業,輾轉又回到中學工作,確實不可思議。最初想法只是學校比較穩定,可以解決燃眉的經濟困難,教學助理工作比較簡單輕鬆,能保留一點力氣和精神寫文章、進修。找工作兩個月,沒想到居然在以前最討厭的英文中學、老闆是不屑的英文老師,教導學生做我預科時覺得太麻煩而放棄的獨立專題研究……不能不說一句︰報應。
朋友聽見我在學校教學生做獨立專題研究,譏笑不絕於耳,他們當年專題研究非A即B,獨我得了個U(不予置評)。他們只是嘲笑,沒有奚落,幸好我不是因為笨而不合格,純粹是耍性子,不然會被奚落得更慘。
跟他們講起遙遙的遭遇,他們都覺得老師過份保守,我們的經驗,報告愈走偏鋒,獲得高分的機會愈大。可是老師自有其他考量,第一年新高中課程,受各界關注重視的通識科,不能出任何亂子,分數一定要漂亮……但問題在於通識本來就是一門分數飄忽的科目,當年修AS通識,老師第一堂已叮囑我們如果太在意分數,只為考試,通識會讀得很痛苦。我們最初不信,互相比較,不到半年已經釋然,上次測驗最高分到下次測驗可以跌到最尾。
可是對學生而言,他們希望升讀大學,分數對他們來講就變得非常重要,通識是必修科,有決定性因素。另一位同學被專題研究計劃書折磨得半死,終於完成第三稿,問我︰「大學都是在做這些東西嗎?」
我答︰「差不多,視每一系而有差別。方法可能不相同。」
她唉氣說︰「不上大學很難找工作……不過現在連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
她們已經想到找工作了!思慮比我中學時還遠得多,我像她們的年紀,還在想考完會考之後和同學去長洲宿營,在暑假小說要寫甚麼,讀多少本武俠小說……工作?甚麼叫工作?
我告訴朋友大B和學生交流的事情,他感嘆︰「叻人好多,但懂得教叻人的人太少。」我的想法是厲害的人不用教都會厲害,或者再厲害的人在體制之內,都不可能厲害到哪兒去,真正能在體制內和體制外都厲害的,萬中無一。事實上更多人是無法在體制內突破,需要額外指導,令他們走偏一點,就可以找到適合他們的道路,可惜這個社會,只容得下一條路,一條走向破滅的栢油路。
我不喜歡中學,中學太多規矩、太多道理、太多要求、太多逼不得已。中學生時期,曾經掙扎過,渴望以一己之力突破體制。當年算有小成,可是在別人眼中,只是無謂掙扎,好幾件在我記憶中深刻的抗爭經驗,最近和舊同學說起,曾經在操場上鼓掌的同學坦言已經忘記。我好想告訴現在的學生不要太在乎分數,試著在可以突破的地方發揮自己所長,但他們顧慮老師意見,假如老師發現我這樣對學生說,絕對會火冒三丈……因為他們一直是體制內的勝利者,一直是考試制度的勝利者。
勝利者自然會灌輸他們勝利的經驗,如何挑戰考試,不眠不休為附合他人的遊戲規則努力。我有一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這類型的人,當我努力跳脫這個圈圈之時,他勸喻我要把這個遊戲玩好了,有機會自己建立規矩,沒機會就繼續玩下去。他在香港的大學畢業,如今職位和我相當,仍然努力考資格考,準備當合資格老師。以他的學歷,在私人公司絕對能找到條件更好的職位,但他以「學校比較安全」為理由,心甘情願一直受制度束縛,並教導其他學生如何玩好這個遊戲。另一位朋友也是大學畢業,畢業前誓言寧死也不當老師,結果找到一份福利很好的教職,如今只想升職 份工黎既姐
好想介紹他們給學生認識,學生需要的不止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現實的認識。訓導老師每一次責罵犯錯學生,總愛帶一句︰「你以為是這樣,但現實不是。」跟一個和社會沒甚麼接觸終日受到學校和家長庇護的小孩子講現實,訓導老師真不現實。訓導老師不停訓話,學生總是學不乖做不好,原因是教育只操練他們的知識,沒有教授甚麼是良知,一直用農藥和化學肥料灌溉,務求每位小孩達至「完美」, 反而令他們充滿瑕疪。
根據教統局指引,通識科獨立專題研究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批判性思考等能力,有些在報章發表文章的資深通識科老師認為,band 2、band 3學生在這方面較弱,需要投放較多資源。這些觀點完全是誤解,專題研究確實無法扭轉學生優劣,普遍而言考試成績比較突出的學生表現無疑會比成績較差的學生優異。可是這些考試成績名列前矛的學生,大多只求分數高,選擇安全題目,甚至不是由自身興趣出發,而優先考慮任教老師喜歡哪一類型題目、如何簡單完成、以分數為準則,進行研究。這種情況在我唸書時並不普遍,因為大多數band 1名校都以升學為目標,他們寧願叫學生多選一門AL,也不要修只佔一半分數而且分數題目無從預測AS。通識科可說是夾在中間的band 2學生的救命符,會考和高考成績拼不過其他人,多修一門工作量大但必定合格的通識,能夠提高入學機會。因此band 2或band 3學校學生,比較積極,願意主動進行研究,令AL成績單漂亮一點。另一方面,很多band 2或band 3的學生挺聰明,就是和考試制度不咬弦,總是差一點,不太喜歡考試卻又拿它沒辦法,專題研究恰給他們突破空間,做一些制度內容許又能發揮自己能力的場所,比較願意主動。
可是新高中把通識科列入必修,會考刪去了,學生質素即使沒有下降,他們學習的動力也比不上預科生。成績優異的學生大多具備香港人特性,貪小便宜、愛取巧,捷徑走多了,老是想尋找簡單、工作量低又能高分的方法,傾向做一些穩妥但毫無創意的題目,務求老師高興,獲得高分。有些夾在中間,富創意的學生又得不到老師支持,只好放棄興趣,屈就沒興趣的研究,但願符合老師要求。某些質數較差的學生反而意志堅定,不理老師反對,堅持走偏鋒,但我擔心以他們的能力,最後會浪費一條好題目。像「傳媒」「青少年」「瘦身」這一類題目,我唸書時是絕對過不了老師那一關,現在據我和朋友統計,兩間學校兩百多名學生,做相同題目的居然多達50人。這是選修人數增加帶來的影響,沒辦法要求全港數萬名考生題目全都不一樣,新高中對學生的要求也沒有以前那麼超現實的高,只是面對新局面,無論學生、老師各有辛酸、各有無奈。
通識科的確是突破過往香港填鴨式教育的良方,可是推行太急,各界都在埋怨無例可依無例可循,大部份老師、學生著重傳統教學方法,不敢突然全面轉向,令通識變成填鴨識。填一堆教科書上讀了就會忘記的資料、填一堆專題研究格式規限,農藥裁培仍然沒改、考試毒禍持續漫延。
說句老實話,中國人都不太會辦教育,因為考試制度自唐以來根深抵固,沒有人有種打破,中國人又太會玩這種靈欲分離的遊戲,走偏鋒的往往受道德批判甚至社會制裁,即使教育制度更新,人心不變,社會仍然只會產出倒模一樣的奴才。我認為學校教育只需教授三種觀念︰良知、思考、公民意識,九年已經足夠,拋他們出去社會滾個一兩年,有興趣再追求學問,沒興趣的隨他興趣發展。想信世界的力量,接觸現實之後,人們自然能找到方向,不要再產出大量高學歷卻只懂得歧視、剝削不幸者的上位階層。
生物科老師向課程規劃主任投訴,中四、五級學生測驗成績極差,不到一半合格。老師詢問同學為甚麼選生物科,原來大部份學生對生物沒有興趣,卻又沒有其他選修科,逼得不已才選擇生物,學習動機低落成績自然偏低。生物科老師氣在心頭︰「取生物科吧!」課程規劃主任拍拍他肩膀說︰「沒辦法,新高中就是這樣。」香港,就是這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