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恰巧是ooparts第500篇文章(含草稿),大一下學期開始使用,至今不經意4年,我已經快要畢業了。翻看舊文,總有點《半生緣》「回不去了」的感嘆。早幾天無法抓住語言之時,突然想寫點變態或極端的東西來刺激語感,這跟日常生活中突發事情一樣,有時需要利用某些東西磨尖自己,刺一下,令某些潛藏的東西復甦。正當我興起類似念頭之時,恰巧讀完《沉思錄》,那種潛藏的語感慢慢地復甦了,如果我的淺薄能傳達甚麼,又或這種粗略閱讀能證明自我,我想,大概就是下面所寫的感言了!
五南最新版本,書封非常漂亮 |
正當讀到梁文道的文章(1),感嘆《沉思錄》這部「真正的經典」在台灣書局消失之時,書店的角落靜悄悄地擺上五南最新出版的《沉思錄》。其時正當2月,準備回港渡假,心想寒假回台,連同《奇怪的戰敗》一起買吧!沒想到3月回來,它已經自台南各大小書局之中消失,連博客來都說缺貨。我非常驚訝,要麼書有問題,回收了,要麼斷市了。五南網站沒有重印公告,我頗為焦急,難道從此買不到繁體版?大陸商務的簡體中文仍然流通,大陸商務「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採用解放前專家譯本,雖然老舊但譯者都是一時之選,國學功力比現在翻譯深厚,我買了一套羅素《西方哲學史》,譯者居然是李約瑟(中國科技史研究專家)。事實上不太願意買簡體版,並非抗拒簡體書,只是學術書一般堅持買繁體,可是左岸版絕版,去信出版社沒有回應之下,先買簡體,等到哪一天我的外文能應付,手頭又寬鬆,再想辦法弄套英文來對照。
五月初終於到手,一反台灣出版物惡習,簡單而美麗的書封,輕薄紙質,袋口式開本,珍愛不已。經典往往最值得收藏,但不知道為何經典成為港台書市最迅速絕版或棄掉。台灣書局或能偶爾在書架一隅發現,香港想在圖書館找到都有困難。這與香港人習性有關,別人問你最近在做甚麼,你說在看書呀,他會問準備考哪個試?你說沒有,只是興趣看看而已。他會倒抽一口涼氣。到台灣別人會興緻勃勃問你讀甚麼書?如果說某些經典名字,他會倒抽一口涼氣。這說明你正在做的事情對他們而言並非尋常,有如我聽到別人在做義工、抄股票一樣,吃驚純粹自然反應。
或者大家把簡單事情神聖化、異化,過去讀的純文學也好,現在開始讀一點點哲學也好,對我而言只是讀書而已。20幾歲才讀哲學書,已經很晚,我認識有些人,10幾歲讀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黑格爾尼采倒背如流。雖然我不覺得他們比其他人特別,但是他們比我更早做到我做不到的事情,總令我敬佩。
人不了解一件事物,通常會把它幻想成莫測高深,困難重重,繼而心生恐懼,遠離抗拒。文學如是,哲學也如是。幸好再高深,只是一本書,即使語言不通,只要是書,我都能從頭到尾看過去。然而《沉思錄》高深嗎?不,一點也不。把它視作一本書,一本簡單的書,用心細讀就行。
名著總有超過原著10倍以上字數的分析、導讀、研究……我不喜歡翻開原著之前過份閱讀二手資料,怕生成先入為主的觀念,即使這麼讀書與效率無緣。書前總有譯者序或導讀,我的做法不是先讀,亦不是不讀。序或導讀往往是全書精華內容摘要,首先略看導讀每段落首句,大約記得結構,讀原文讀到解不通,回頭看導讀或序,或者看一章再回去看。如果讀書前題不是寫作業、做研究,純粹出於娛樂和享受,那麼序或者導讀應該是原文讀到一半,才仔細閱讀再三閱讀的文字。保持零接觸,悠閒心態翻看原文,總會發現︰「世界是如此地新,所有的東西都還沒有名字」。
有可能嗎?「我思故我在」講了十幾年,翻讀《沉思錄》之前完全沒有概念絕對不可能,即使沒有讀過,也知道笛卡兒認為第一條明晰真理,正是「我思故我在」(2),因而 《沉思錄》原書名《第一哲學沉思錄》(商務版本源用此名)。「存在」、「真實」是笛卡兒最費功夫說明的概念,譯文簡單易懂,文字流暢,與現在讀到大部份學術著作相差甚遠。為甚麼我說他在「說明」而不是「論證」?《沉思錄》隱約使用了許多三段論證,可是閱讀時不會很在意那些東西,仿佛只是一個坐在火爐邊的茶客,用平淡語氣告訴你,他現在在想甚麼。望著火爐、烤一塊蜜臘,你看呀,這東西具有甚麼特徵、甚麼屬性,而我這個人,跟上帝呢,又如何又如何。
笛卡兒花費近半文字證明上帝存在是超乎一切的事實。最初我以為他純粹為了避免教廷騷擾才這麼說,但是讀到第三篇,才發現自己讀不通。笛卡兒強調他所有命題都基於上帝存在,難道我不相信上帝,因而影響我的理解嗎?(3)啓蒙時代的學者大約都有相同共通點,基督教作為最高信仰原則,完美的上帝是心靈最大依靠,但不是中世紀那樣,宗教是唯一解釋、唯一原因、唯一秩序。然而信仰不影響哲學命題和理論,《沉思錄》也沒多少邏輯、理論,態度居多,明理為上。
學術書結構不外乎三個部份,問題意識、思辨推理、結論。結論易懂,正如笛卡兒所說,他簡單明晰才是真理,結論易明但推理難解。推理才是全書最精彩的部份,可以看見思想家的思路,如何從問題出發,得出結論。推論不一定正確,可能會出現某些問題,高明的作家能夠把複雜推論寫得如文學家般流暢,然而往往細仔讀幾遍,提筆摘記才能弄請從何而來,導向何處。《沉思錄》用一塊蜜臘的特徵與形態作為例子,堪稱一絕。無法挑他的毛病,異議書各投書者企圖反證,也沒有完全成功的例子。
如果讀不懂,不妨翻閱〈人類知識的原理〉。條列式雖然有一點枯燥,卻是笛卡兒思想精華,讀過才明白一位開啓近代哲學的偉大哲想家,抱持的理性、謙虛、信念和態度。笛卡兒不停思考,用理性導航、任信仰富足心靈,簡潔而平靜地告訴我們︰「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
小註︰
- 梁文道︰台北書市的沒落
- 三種原文,我上課的洪老師從不說「我思故我在」,只說︰「我思,我存」或「我思,有我在。」(拉丁語:Cogito, ergo sum;法語:Je pense, donc je suis;英語:I think, therefore I am)
- 到現在才明白,何故高達美說理解的先決條件是「同意」
- 現在讀的東西不夠,將來多讀些哲學的東西,將再修訂。網站文章好處正正是隨時可以更動,不像出版物刊印時已判處死刑。
延伸資訊︰
- 笛卡兒與《沉思錄》──譯者周春塘多次在書中提及的另一部著作
- 面向宿命──讀哲學的慰藉
- 羅素《西方哲學史》──我相信最便捷理解一門學問莫過於從該學問的歷史入手
this LI Yuose is not the famous Joseph Needham!
回覆刪除@@ Really?
回覆刪除I heard that from my professor. I shall send an email to him l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