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團圓》風頭一時無兩,出書爭議成為話題焦點。姑勿論《小團圓》應否附莘,倒應驗了以撒.艾西莫夫︰「死亡無法終結寫作」的黑色幽默。這部書除了出版意願問題,它強烈的自傳風格更惹人注目,故事角色和真實人物比對忽然成為顯學。我不明白拿故事和現實比對有甚麼重要,一個作家正正為了掩飾或迴避真實才寫故事,如果她希望昭示現實,何不直接寫回憶錄或自傳,反而宛轉化身小說?說明張愛玲渴望訴說某些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事情,但不希望讀者追究真偽,《小團圓》看似經過大量刪剪的敘述也許印證了我的猜想。因此我並不打算作任何比對,純粹憑藉文本了解九莉和各人的關係,或許這才是應了作者期望。下文想法或多或少受梁文道影響,無法超出他提出之範圍,我只是盡最大努力試圖了解張愛玲潛藏的話語已。
《小團圓》主要分上下兩段,上半寫九莉生母蕊秋,下半寫九莉情人之雍,再借他們側寫九莉。全書九莉對話相對較少,卻充斥她對其他人的觀點和評價,並不用言語和行為,因為九莉言行多是違心的,心聲透過張式嘲諷呈現。
九莉頗為鄙視蕊秋,她們關係十分尷尬,雖是生母,但九莉早已過繼給大伯,只能稱蕊秋二嬸。很長時間她們若即若離,即使同一屋簷下,二人連基本交流都得透過楚娣。九莉對任何人都隔了一重,別人只看見她垂心房前面的紗簾。梁文道引用九莉送蕊秋離開學校,認為九莉精於算計,也許在九莉身處的時代比較稀罕,但是現今年表人一般都可以預想相同之事。不過懂得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九莉不但算計出來,還做得到,當時她正處於年青人最衝動最愛鬧彆扭的年紀,她不顧自己感受表現乖巧和眾人期望的一面,那份冷靜和深沉教人吃驚。
再往下看,原來她更早以前已經懂得這一套,能夠輕易猜知對方心理,選擇最能迎合他人心思的行為和辭令。這種機心與她成長背景關係密切,九莉整個家族,上至長輩下至保姆全是勾心鬥角虛偽待人,誰要是真心誠意,勢必立即倒地不起。九莉在這種家庭成長,看盡人性黑暗,自小養成閱讀他人臉色來保護自己的習慣。同樣環境成長的弟弟九林就沒有練成這重功夫。九林較為率直,因此九莉眼中的弟弟魯鈍,她甚是瞧不起他。
九莉從來沒有「瞧得起」幾個人,她鄙視蕊秋放蕩,嘲笑同學戀愛,她的目中無人很大程度建基於她認為甚他人目中無她,但是她的思想特別是別人對她的觀感總逃不過以偏蓋全的毛病。她帶著偏見做人,細想一下九林之所以率真,因為姐姐幫他摃住別人的目光,製造較寬鬆的空間,另一方面他希望得重視,行為故意和姐姐區別,兩重原因下來,他的不知感恩令九莉反感。
她同樣帶著偏見審視蕊秋,認為蕊秋自私,決不會關愛自己。然而當她知道蕊秋為了治好她,出賣肉體,九莉內心揪了一下,之後看蕊秋蒼老了、蒼桑了,蒙著一重憂傷。蕊秋的蒼老也有兩重,一重是歲月痕跡,另一重卻在九莉,知道蕊秋曾經的關愛,九莉目光多一點慈悲,多一份憐憫。
過份在意他人目光的人,沒有親情的環境下成長,注定無法得到快樂,無奈身處弱勢的九莉逼不得己自困,遂寄望愛情─電影般浪漫的愛情,能夠引領她肉體和精神逃離的童話式完美愛情。莫說戰亂時期,這種愛情即使和平時代亦難覓。無法向其他人吐露真心,九莉渴望這種愛情,無可厚非,卻說明他一旦投入戀愛,必定全情灌注,至死方休。邵之雍出現之前,造訪她家的男人,九莉都產生過幻想,一閃即逝的瑕想。她不清楚自己需要甚麼,愛情觀不成熟,既投入又脆弱,神差鬼使和邵之雍好上了。這段感情沒能給予九莉安全感,最初她不介意他浪盪,飄忽反而令她著迷。可是愈往下讀,愈覺得這段感情不真切,他們各自和自己戀愛,之雍以為九莉相信他離婚承諾,甜言蜜語炫耀文采般說個不停。九莉呢?不太梘信他的承諾,暗自希望卻沒有明確要求他離婚。解決方法很簡單──訴諸肉體,吻、吻、吻,現實大可不理。
邵之雍和九莉在感情態度上完全相反,邵之雍的風流坦白,曾經令九莉心醉。可是九莉漸漸發現他除了風流,還有一個毛病──虛幻與現實混淆不清。之雍的毛病幾乎是所有文化的通病,換作他人也許不會在意,問題在於九莉同樣擅寫,十分了解之雍毛病造成的障礙,一下子覺得兩個人都不是現實與現實戀愛,而是各自用虛幻相對︰「九莉突然覺得整個的中原隔在他們之間,遠得使她心悸。」此前,九莉享受一個不屬於她的男人,那份抓不住的刺激、言語上的甜蜜、影畫戲似的虛幻,每樣都令她沉醉。此後,她意識到繼續維持這種關係,只會步蕊秋後塵,奮力希望拉之雍回現實,可是她他沒法子。拖著擱著,戰爭結束,他逃難了。九莉愛得太深,千辛萬苦追隨,他竟然另結新歡,九莉留不住他,不得不打道府。
她寫大量長信渲洩情緒,舊情猶在,情緒反覆。愛得深、傷得深,分手後沒有知心可以傾訴, 文字成了唯一途徑。然後宿命般戀上另一個有婦之夫,蕊秋的 、之雍的事情重覆上演,她無奇奈何地再次等待。她等待另一段戀情?另一場戰爭?還是懂得她文字深處埋藏的情感?
許多人認為《小團圓》人物龐雜,張愛玲離開中國後,文章就不行了。梁文道則認為她變好了,更簡潔扼要。好壞見仁見智,我反而覺得她對待文字的態度改變了。拿張大春為例,《我妹妹》等早期作品是他逃避自己和現實的產物,至近年《認得幾個字》等,明顯讀出借文字避世已經不是主要目的,他能夠直接面對自己和現實。《小團圓》具有同樣意義,故事真也好,假也好,張愛玲擁抱著重述自我的意識寫下《小團圓》,絕對是個人寫作里程碑。比對其他作家生命史,此分水嶺過後,作品將進入另一境界,無論未來有多少「遺作」破世而出,《小團圓》必定是無可取代的重要著作。
延伸資訊︰
- 季季︰張愛玲為甚麼要銷毀小團圓
- 梁文道〈開卷八分鐘〉(不必看我的東西,我無法超出梁文道見解)
- 小團圓(續)
- 《小團圓》是張愛玲的自傳嗎
- 《小團圓》為何要回顧過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