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陳鴻瑜《新加坡史》

以前常聽一些老教授埋怨,年青學者不寫書,轉寫論文,令歷史論著變得枯燥乏味,流於學術操作,了無生氣。某幾位自英國著名學府回流的教授,在我們埋怨期末報告太多的時候,回憶大學時必修論文課,教授要求每周交一篇短論文,目的是提升他們寫作技巧。年輕教授已經不怎麼寫書,我知道有一位系上有一位教授,用流水作業方式生產論文,工讀生和學生找資料,自己寫研究計劃和論文,一年將近十篇,連續領國科會研究金十年。
從前並不覺得所謂「論文令學術枯燥」,所讀的論文和學術著作,大多是老師建議和推薦,再差劣也有一定水準。至少論文有論文的格式,即便遠遠不及費正清史景遷,找重點、覓角度,挺容易。
然而當自己盲目尋找一本學術著作,期待它如通史,廣博地說明、介紹、探討歷史問題,翻開卻與論文相差不遠,而且不是高質素論文,而是資料滙集,老教授的話,不期然在腦海浮現。

書名︰新加坡史
作者︰陳鴻瑜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1年2月1日

從一般大學教科書的結構,歷史可分通史、專門研究兩類,前者因教學需要,雖無定制但有定式,後者大多按學術論文格式滙集成篇,亦有學者以另類方法成書,能通過審查就能列入「業績考量」。要分辨兩類書很簡單,書名只寫着「xx史」或「xx通史」,就是通史類。書名明確寫着「xx政治史」、「xx社會史」或者讀了不明所以,是專門研究。這種分類非常粗略,但找資料寫報告,大多用這種方法,尋找資料,先從通史入手,再找專門研究。
舊時的通史寫得非常可怕,許多比現在的專門研究更深入。目前比較標準的通史教科書,要算王曾才的《世界通史》,結構大體是這樣︰
一、某地的概述︰地理環境、時代、神話傳說
二、政治史︰重要的軍政大事,王位更替
三、文化發展︰哲學、文學、建築、藝術
單從結構分析,《新加坡史》有只四十分。
書中一開始只寫了一點點關於新加坡的神話,魚尾獅的由來,在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沒了。接下來不明不白的談談殖民史變遷,簡單講明朝、英殖,兩部份加起來,約佔全書1/3。中間大部份寫新加坡獨立、建國、建國後政治制度發展,佔了全書2/3。
整部書,就結束了。
全沒提及文化發展,連不同族群的生活狀態、聚落變化、國際地位,都極少提及,全書連一部文學作品或電影作品都沒提及。李光耀非常重要的「亞洲價值」原文,也沒有。
既然如此,為甚麼書名不叫《新加坡政治發展史》呢?
作者的書寫本身,老實說,連一般大學報告,都不應該這樣寫。無頭無尾,只是資料的鋪陳,鋪陳手法極不高明。作者大量引用文獻資料,遇上重要事件例如新加坡獨立,報紙資料幾乎逐日逐日引用,動輒三五頁的資料引用之間,作者可以不加引導、不加闡釋、不作分析。資料引了十幾頁之後,終於發現作者的簡單的總結,告訴讀者他在幹甚麼,毫無啟發性。
過多的資料引用無助呈現歷史脈絡,更令敘事混亂,閱讀困難,有充字數之嫌,而且令章節主旨不明確。單憑領導人更替,按時序把新加坡當代史分為三個章節,卻沒有深入探討背後家長式管治、李光耀亞洲價值的理念,只批評說「僅是他(李光耀)對於新加坡價值結構的維護,並不符合其他亞洲國家的文化現況」(註1)。加上獨立之後,新馬兩國關係,似乎在作者心目中,毫不重要。吳作棟喝下的那一口新生水,當中包含了多少星馬之間的恩怨情仇?
然而,這本書,沒有談及,漠不關心的說一句李光耀的亞洲價值只是他合理化自己統治方式的論點。對李本人的儒家思想、家長式管教、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等問題,一概不論。甚至外國人在當地犯法,遭打騰的國際性事件,都沒有詳細說明。
另一點令人失望的,莫過於書中沒有任何篇章講文化。
第六章第六節,以新加坡大學和南大發展為例,探討大專教育政策,卻片面非常。中小學教育、新加坡的教育分級制度、英文和華語政策等重要議題,只有狹窄的統計數字講講。就連《小孩不笨》討論的也比作者深入。
新加坡最有特色的多元種族文化,內文不但忽略,甚至引用資料也偏向星洲日報,這個在歷史學或者任何的證據學來講,都是不能容忍的粗疏。新加坡有四種語言的報紙,中英馬淡,突顯了各民族可以「自由」地使用母語,電視劇《四個門牌一個夢》講了一個笑話,一個外地男人到新加坡,女朋友不見了,求助無門。一個女騙子騙他說,她是記者,可以幫他用便宜的價格登報尋人。男人付了錢,第二天買報紙竟然看不到尋人啟示,質問女騙子,女騙子答︰「你買華文的當然看不到呀!今天我登在英文上,新加坡有四種語文的報紙,四天後才輪到華文報。」
至於文學藝術,老實說我也想不到那邊有哪些傑出的作家或藝術家,不過龍應台去新加坡的事情,或許可以拉一點來談談吧!即便文字和繪畫不甚出色,建築總可以談一下。新加坡的建築物風格、食物、建築的歷史典故……
真想不通,明明最近十年東南亞史這麼熱烈,不斷有新的研究者加入研究,居然可以容許出這麼一本不太通的通史。這本書我是透過網路訂回來的,因為書很新,沒有太多相關評論、學長姐或老師也沒有看過,心想,好吧,反正應該都差不多,就買了。結果……發現……書呀,還是翻一下才買比較好,比較好。

註(1)︰陳鴻瑜著,《新加坡史》,第246頁。


延伸資訊
  1. BBC中文網︰吳作棟飲新生水
  2. Lucian W. Pye原著、李偉成譯,《東南亞國家政治體系論》。
  3. 李光耀回憶錄︰如果我去新加坡會買當地的原著英文版,雖然9成看不懂。
  4. Daily Fongyun︰History of Singapore (精細的眉批)

留言

  1. 我覺得這本書滿有用的阿, 市面上其他的中文新加坡史也沒有比較好的, 這本算不錯的入門, 講到李光耀建國的那段特別精采, 到底演哪齣戲, 只有神知道。 至於國別史是否一定要加入文化篇, 那只是見仁見智的看法, 如果要包山包海, 那是否要加入經濟發展篇? 種族考究篇? 音樂篇? 教育篇? 科技篇? 工業篇? 誰規定國別史一定要包山包海的, 那只是某種僵化的框架, 歷史書的寫法千百種, 還有年鑑學派鉅細靡遺的瑣碎寫法, 才真的看不出作者見解, 怎麼辦?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的確,巿面上的新加坡史中文著作不多,質量也不能說太好。希望將來能夠有一本更好的專書。

      國別史的章節篇排,在華文的史學範疇好像沒有硬性規定,我只是找一本我認為比較標準的範本來比較。如果拿空大的歷史學教科書比較,或者拿徐中約比較,可能會得到不同效果。但我想探討的是,讀者讀完這本書後,能否對新加坡的歷史獲得全面認識。畢竟這應該是讀者最關心的事情。很可惜,可能是我太膚淺,無法如願。

      至於年鑑學派是否「看不出作者見解」,則是另一個議題。他們用資料的鋪陳和選取來表達史學家的立場和觀點,也頗具爭議。誰規定歷史一定要「太史公曰」來表達作者意見和批判?不過我覺得這本《新加坡史》是寫得有夠細碎的了。

      這篇書評寫得甚為偏頗,有興趣的請閱讀延伸資訊第4項網友的書評。他讀書的功夫比我高明多了。

      刪除
  2. 對張子房〈評陳鴻瑜《新加坡史》〉一文的幾點想法
    寫書評,通常西方國家都是刊物主編請該一領域的資深學者操刀,那是基於學術倫理和專業的考慮,非一般人可寫的。今天張子房寫該篇書評,是篇不成熟隨意想到問題而謅成的。本不想給予回應,但該人顯然故意中傷陳教授的寫作態度。故提出以下觀點回應。
    1. 新加坡古代史的文獻記載極少,陳著在書中曾提到茅元儀所撰的《武備志》曾繪製有鄭和航海圖,上頭標註有「淡馬錫」,即今之新加坡。此外就是《馬來紀年》一書的記載,該書的性質如神話傳說,不足佐證為史料,一般不會據此寫作新加坡史。除此外,幾無文獻記載新加坡,故陳著會在第二章就進入英國入侵新加坡,中間沒有跳躍或遺漏。
    2. 關於陳著「沒有深入探討背後家長式管治、李光耀亞洲價值的理念」,又說:「李光耀非常重要的『亞洲價值』原文,也沒有」。
    陳著第六章第二節有民主無自由的保守政治,就是李光耀的家長式統治方式。李光耀把他這種統治方式概括稱為「亞洲價值」的統治方式。他沒有寫一本專書或發表任何一項文件稱為「亞洲價值」。他是在1994年在Foreign Affairs期刊上接受總編輯Fareed Zakaria訪問時首次公開提到。(“Culture is destiny: A Conversation with Lee Kuan Yew,”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4,全文可參: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asia/1994-03-01/conversation-lee-kuan-yew)李光耀在記者詢問對「Asian model」的看法進而就其經驗表達治國觀點。李光耀就美國現況談到東西方社會的不同,包括他所理解的東方倫理道德。李光耀的亞洲價值觀是李在治理新加坡時逐漸形塑出的一套統治方法,並非原來即有的一套價值體系。如認為亞洲價值理念影響新加坡國政治發展,不啻倒果為因。
    3. 關於張文提到陳著毫不關心新加坡獨立後的新馬關係,特別提到「吳作棟飲下那一口新生水,當中包含了多少新馬恩怨情仇」。其實陳著大篇幅的討論新馬從合併到分家,就是有關新馬關係的論述,怎可說陳著沒有討論新馬關係?至於供水問題,是否就是造成獨立後新馬的恩怨情仇?先來看看歷史上的供水問題,才不會出現類似張文的錯誤認知。1961年10月2日,新馬簽訂了第一份供水協議(The Tebrau and Scudai Rivers Water Agreement),合約效期為50年,次年9月29日再簽訂另一效期99年的供共水協議(The Johor River Water Agreement),1990年11月24日,新加坡與柔佛州政府針對1962年的共水協議再簽訂一補充協議,同時這份協議獲新馬國家當局保證的附約,效期同樣至2061年。根據此補充協議,新加坡可建立一橫跨Sungei Linggiu的水壩以便從柔佛河取水,柔佛提供216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則提出320萬令吉作為使用土地造成的永久損失與相關歲收;此外,與1962年的協議相比,每公頃給付18,000令吉的溢價和年付每千平方呎30令吉的土地租金,並由新加坡承擔水壩建築和維持的相關費用。作為交換,新加坡得從柔佛河購買新水壩的淨化水,這比1962年的協議中從柔佛河取用250mgd的生水還多。此份額外供水協議的水價計算方式結合兩種方式:一是除了原先柔佛河水的關稅以外,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在售水後須讓予百分之五十的盈餘收入;或提供百分之一百一十五的柔佛河水關稅,至於以哪種方式計算,視兩種方式計價後,以高價者計。(相關資料可參考新加坡國立圖書館管理局的網頁:http://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1533_2009-06-23.html)。從上面的合約得出的結論是,新馬之間根本從未發生「是否供應水」問題,真正的議題總在於水價,雙方討價還價。新馬之間確有恩怨情仇,但從不是因為供水而產生。更為重要者,新加坡將過濾後的飲用水回賣給馬來西亞新山的居民飲用,還從中獲益,你想新加坡會因為供水問題而懷恨馬國嗎?
    4. 關於陳著「引用資料也偏向星洲日報,這個在歷史學或者任何的證據學來講,都是不能容忍的粗疏」。就好像張文不瞭解何謂李光耀的「亞洲價值」統治方式一樣,他不瞭解新加坡的新聞媒體受到政府嚴格管控,新加坡政府利用新加坡報業控股公司控制新聞媒體,換言之,當地所有新聞媒體,無論是中、英、馬、淡何種語言,刊載的都是相同的官方內容,那麼要如何凸顯張子房文所謂的引用他種報刊的重要性?
    學術討論本是美事,然張子房的批評毫無所據,其使用假名行惡意中傷之實,其惡意早已超過學術切磋的範疇。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留言指正。的確這是篇不成熟的評論,我當年的立論要點在於,第一,根據個人的閱讀經驗作出比較,標準在內文有寫。第二,按照個人的閱歷,帶著問題意識,希望在書中找到答案。
      如果要看嚴肅的眉批,請仔細閱讀延伸資訊第四篇文章。

      首先我想講的是,我沒有故意中傷陳教授。我指出是書中缺失,字裡行間並沒有對陳教授的人格和學術成就提出任何質疑和挑戰。如有冒犯或感到不愉快,還望見諒。
      第二,「寫書評,通常西方國家都是刊物主編請該一領域的資深學者操刀,那是基於學術倫理和專業的考慮,非一般人可寫的。」這句話我是相常反對。不是廚子不能批評食物味道?所以谷阿莫是不能評論電影是不是?
      第三,我指出的新生水和亞洲價值,只是提出一個切入的角度。感謝你詳細的解答。如果陳教授著作裡面有討論到這一部份,還請閣下標明頁數,我回去好好拜讀。
      第四,關於您提出的引用其他報紙重要性的問題,建議您去新加坡走一走,看看為甚麼重要。如果不去也不打緊,請看看延伸資訊第四篇文章。

      我才疏學淺,也不敢說自己讀通了全書。而且文章也是六年之前了,我是站在讀者和消費者的立場閱讀,當時讀完只留下疑惑,並把疑惑寫成文章,發佈在自己的網誌。沒有投稿到學術期刊,當然是因為自己的不足,不是嚴肅評論。
      我自己大學是主修歷史的,學問沒做好,不過那幾年認識了好多學養、品德絕佳的老師。他們都很包容淺見,並且願意用他們的經驗教授別人。相信陳教授本人也是德學兼備的學者,不會因為途人一知半解的文字而惱羞成怒。

      刪除
  3. 我覺得,陳教授的每一本書寫作風格都差不多,上面各位講的都見仁見智,各有立場。
    我就我看到的部份,說一下好了。
    同一個外國人或外國地名,在不同章節有不同的中文譯法,這很奇怪。
    還有一個例子,有本書講了汶萊的社會福利政策,但很沒有系統,講了生活津貼,講了教育,講了旅遊補助,講了醫療補助,欸,又跳回去講了教育方面。
    他的書像流水帳,可以拿來當資料查,然後要靠自己整理才能讀懂。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