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半年前,放棄了把留學書稿出紙本的決定,都兩年了,沒有人願意出。問過其他人意見,都說排個電子版就好,因而,發了狠似的研究電子書這種東西到底是甚麼。一轉眼半年過去了,文字修訂尚未完成,卻買了一台kindle回來準備測試……這篇文章算是小小的研習心得,我不懂程式,也不擅長電腦,所以,只能夠以最淺白最低技術的層面說明,到底甚麼是電子書。
圖書檔案︰一種以數位科技製作而成,能夠儲存、修改、供數位產品讀取的圖文檔。格式待後文再續。
檔案軟件︰舉凡一切能讀取圖書檔案的軟件,除讀取,可能還附有「圖書檔案管理」、「個人化圖書館」等功能。
周邊︰例如閱讀器皮套、電子筆、電源線、檔案傳輸線。不列入閱讀器範圍之內,因許多東西都不是閱讀時的必須品。
紙本書
紙︰不同材質的紙張。
內容︰文字、圖片。
周邊︰書套、書封、書腰、贈品(若有)
從以上的比較不難看出,紙本書的構成比電子書要簡單得多。目前常說的電子書,是一整套電子產品,或者容許我稱之為「工具箱」。買電子書,不止是一本書,而是整套工具買回去,再從貨架上挑選新「工具」,加入「工具箱」裏。而紙本書,買了它就是一本書,沒有其他附加。換一個說法是,電子書是一套工具然後有無限的延伸銷費可能,紙本書是一本書,買下來沒有延伸消費可能(續集呀甚麼的不是延伸消費,除非有出版社膽敢在一本書裏面空白了五十頁,然後要求讀者再附費,補回那五十頁。概念是一件實質的物體)。
再補充說明就是,電子書可透過不同的閱讀器讀取和展示不同的檔案。如果同一個電子檔在iPad上,會展示成10.5吋,放在電腦,可能就是21吋。所以電子書應該稱之為,能透過不同電子儀器上展示不同圖書檔案的工具。假如有一台洗衣機的控制面版能讀出及展示epub檔案,那麼這台洗衣機也是電子書。
紙本書卻不行,若非改版,不然同一堆圖文,沒有辦法因應不同紙張改變顯示方式。即使,不能用一張A4紙,放在書上,令書上的圖文浮現在A4紙上。對於很多愛書人,特別是版本學的行家而言,縱然文字和內容相同,但改版了,甚至印刷次數不同,那本書,已經不是同一本書。更誇張的是,同一本書的同版同刷,在概念上都可視為兩本不同的書。(等同有一件衣服髒了,再買一件同款,也會生起「已經不是那一件」的感覺……女友︰「你變了,你變了。你和以前不一樣了!」)。
試試看,現在A君借一本《例子》給B君。B君日翻夜翻,使得《例子》其中一隻角皺了、內頁有手指印和咖啡跡。還書時A君會說甚麼?「這還是同一本書嗎?」
這麼一看,人們對於紙本書和「物質」的概念是相同的。物質會折舊、變異,在人類和物質接觸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微妙的感覺。這種感覺決定了它在他心裏的印象和地位。當然,很多人是沒有感覺的,情況等同有人發現衣服沾污了很心痛,有人覺得沒關係,多買一件就好。
進一步想一想,如果是電子閱讀器發生變異,那怎麼辦?人們會產生甚麼感覺嗎?會的。但為甚麼圖書檔案又不會呢?打個比喻,iphone損壞了,都會很心痛︰這台機器很貴的呀。可是圖書檔案損壞了,大家會心痛嗎?不會。再找回來就好。
在這裏容許我把圖書檔案和其他電子檔作一個比較。就以[射鵰英雄傳as黃日華]為例,首先是將近二十年前,你很難得趁着電視重播 [射鵰英雄傳as黃日華] 的時候,用錄影帶錄下來了。然後,十年前你花了一點錢,把[射鵰英雄傳as黃日華-錄影帶]轉為DVD光碟。兩年前,你把[射鵰英雄傳as黃日華-DVD]傳為.MP4儲存在硬碟裏面(約25GB)。很不幸,你的硬碟壞了,怎麼也救不回,因此,你非常的傷心。
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射鵰英雄傳.epub]上面,會怎樣呢?喔!上網再下載一套。也不過幾十mb而已。甚至iPhone儲存空間不足,先將 [射鵰英雄傳.epub] 刪除,回家再從電腦部複製一份,也不為過。
所以,圖文書檔損壞了,按現時容量少、流傳廣、複製容易的情況,人們對於失去一個圖文書檔,不會覺得婉惜。若是閱讀器壞了,會婉惜一陣子,然後再買一台。我敢保證一個人發現iPhone或iPad壞了,傷痛的感覺不會超過一個月。
然而,紙本書很多時候絕版了,就是絕版了,幾乎是再也找不到它。幸運的可能在二手書攤發現,更多的情況是從此以後絕跡人間。你,心痛不心痛?
圖書檔案的內容實際上一直在改變,比如在10.7的iPad上,<圖A>在第一頁第20行,換了5.1吋的Note,圖A很可能跑到第三頁第五行下面。在紙本書上不會看到類似情況,同一本書的圖或文,不可能在非人為因素底下,跑到別處。人們也不會類似的變或不變有感覺。
反過來說,改變的若是內容,比方金庸把段譽的老婆由一個,增加到四個,讀者的不可能沒有反應吧?此例之上,金庸在紙本上先改了,讀者能分得清,自己的情況反應和心理活動,是因為書改變還是內容改變?因為他一整套都變了!由內容、情節、書封,整體都換了個模樣。但如果作者首先是在電腦上創作呢?
比方有一位作者在網上平台連載小說,一邊寫,一邊改動,讀者就會責怪︰「這個作者為甚麼不把書寫好才出版呀?一直改一直改一直改,煩死了。」情況和網絡遊戲改版一樣。當作者受到青睞,可以出書了,讀者又會說︰內容沒有改變,那些我都看過啦,買來幹嘛?
另一個問題也許只有少數讀者會在意︰版型的變動。也許對於一般只看流行書和小說的讀者而言,版型變動沒甚麼問題,甚至樂於看見版型變動,因為可配合不同機器,放大或縮小字型。
然而某些類型的圖書,假如版型變了,會即時造成閱讀困難。特別是學術類的書籍,假如有三條註釋,原本是在第1頁,但隨着機器轉變,第三條註跳到另一頁,需要翻頁尋找,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圖的例子也是,但現今一般的電子書格式,對圖片的支援也不是很好,相比註、書目、目錄等等,問題仍是其次。這一點也決定了,英語國家和中文國家在電子書發展速度的差異。
不能把責任全部怪罪於電子書的機器、軟體都是美國的產品,事實上日本、中國、韓國都有生產閱讀器。而且我認為電子書及閱讀器的軟件程式,比較簡單。(我就不相信能造出上百款online game的國家沒辦法寫一套好的電子書軟體)
所以按照我的觀察,中華地區電子書的發展速度較英美慢,有幾點原因︰
在美國,最大的電子書商是新聞稱為「科技巨撆」的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甚至Google。可是台灣和香港兩地的電子書出版業務,是出版社控制的。看一下台灣數位出版聯盟(DTPF)的理事會名單和登記出版社名單,不難發現裡面都是有頭有臉的出版社要員,甚至很快就登記了ebook.com.tw這個天殺的域名的電子書店也是遠流旗下類似子公司的出版社。據某位在出版社任職的朋友的消息,香港的光波24、首尚文化、Bubo,分別和紅出版、天窗有聯繫甚至是子公司的關係。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港台兩地的出版社和電子書商是沒有衝突的,也避免了雙方撕破臉打官司的收場。可是,對讀者而言,傳統的紙本出版社兼營電子書,真的有好處嗎?問題太大,需要另文再述了。
基本上電子書是適合一年買一百本書或以上,閱讀主要以小說、散文等消消閒讀物,才適合購入。同時解釋了,閱讀檔案在二千年(12年前)已經面世(笑傲江湖全套我就是在網上讀完),但電子書直到近一兩年才開始興旺。因為大家都換智能手機了。
儘管我們有時候還是會上網看小說,但智能手機成為電子閱讀器以後,比電腦和Kindle更有效推動了電子書的發展。一個不會用電腦的大嬸,手上拿着iphone,不懂裝Apps,不懂玩angle birds,就去讀書(這句話在香港不適用,大嬸叫兒女裝了土豆apps之後便看視頻去了)。智能手機亦變相使「入場費」消失了。好比一個家沒有乾衣機,洗完的床單必須拿到乾洗店,而新的洗衣機兼具烘乾功能,再也不用花錢去乾洗店了。
美國那邊又如何?人家是有錢的,無容置疑,kindle、iphone也是他們的產物,配套較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完善。所以,這一點,不用冗言。
註︰字多無圖,之後會盡力補圖。以後是圖文閱讀甚至影音閱讀的年代嘛。
延伸資訊︰
下一篇︰公平交易
◎構成比較
電子書和紙本書的展示形式頗為相似,但製作內容和組成部份極不相同,粗略比較如下︰
電子書
閱讀器︰電子產品和設備,舉凡kindle、手機、平板電腦、電腦,只要能夠正常讀取及播放電子檔。圖書檔案︰一種以數位科技製作而成,能夠儲存、修改、供數位產品讀取的圖文檔。格式待後文再續。
檔案軟件︰舉凡一切能讀取圖書檔案的軟件,除讀取,可能還附有「圖書檔案管理」、「個人化圖書館」等功能。
周邊︰例如閱讀器皮套、電子筆、電源線、檔案傳輸線。不列入閱讀器範圍之內,因許多東西都不是閱讀時的必須品。
紙本書
紙︰不同材質的紙張。
內容︰文字、圖片。
周邊︰書套、書封、書腰、贈品(若有)
從以上的比較不難看出,紙本書的構成比電子書要簡單得多。目前常說的電子書,是一整套電子產品,或者容許我稱之為「工具箱」。買電子書,不止是一本書,而是整套工具買回去,再從貨架上挑選新「工具」,加入「工具箱」裏。而紙本書,買了它就是一本書,沒有其他附加。換一個說法是,電子書是一套工具然後有無限的延伸銷費可能,紙本書是一本書,買下來沒有延伸消費可能(續集呀甚麼的不是延伸消費,除非有出版社膽敢在一本書裏面空白了五十頁,然後要求讀者再附費,補回那五十頁。概念是一件實質的物體)。
再補充說明就是,電子書可透過不同的閱讀器讀取和展示不同的檔案。如果同一個電子檔在iPad上,會展示成10.5吋,放在電腦,可能就是21吋。所以電子書應該稱之為,能透過不同電子儀器上展示不同圖書檔案的工具。假如有一台洗衣機的控制面版能讀出及展示epub檔案,那麼這台洗衣機也是電子書。
紙本書卻不行,若非改版,不然同一堆圖文,沒有辦法因應不同紙張改變顯示方式。即使,不能用一張A4紙,放在書上,令書上的圖文浮現在A4紙上。對於很多愛書人,特別是版本學的行家而言,縱然文字和內容相同,但改版了,甚至印刷次數不同,那本書,已經不是同一本書。更誇張的是,同一本書的同版同刷,在概念上都可視為兩本不同的書。(等同有一件衣服髒了,再買一件同款,也會生起「已經不是那一件」的感覺……女友︰「你變了,你變了。你和以前不一樣了!」)。
◎一和全,全和一
可是人們並不會覺得,從一台電腦複製的一個閱讀檔,放到另一台電腦上,兩個檔案是不一樣的東西。好比,A君複雜一段影片[例子.avi]給B君,B君並不會覺得,[複製-例子.avi]是另一套電影,甚至B君把它轉成[複製-例子.rmvb],概念上,它還是同一套電影。試試看,現在A君借一本《例子》給B君。B君日翻夜翻,使得《例子》其中一隻角皺了、內頁有手指印和咖啡跡。還書時A君會說甚麼?「這還是同一本書嗎?」
這麼一看,人們對於紙本書和「物質」的概念是相同的。物質會折舊、變異,在人類和物質接觸的過程中,容易產生微妙的感覺。這種感覺決定了它在他心裏的印象和地位。當然,很多人是沒有感覺的,情況等同有人發現衣服沾污了很心痛,有人覺得沒關係,多買一件就好。
進一步想一想,如果是電子閱讀器發生變異,那怎麼辦?人們會產生甚麼感覺嗎?會的。但為甚麼圖書檔案又不會呢?打個比喻,iphone損壞了,都會很心痛︰這台機器很貴的呀。可是圖書檔案損壞了,大家會心痛嗎?不會。再找回來就好。
在這裏容許我把圖書檔案和其他電子檔作一個比較。就以[射鵰英雄傳as黃日華]為例,首先是將近二十年前,你很難得趁着電視重播 [射鵰英雄傳as黃日華] 的時候,用錄影帶錄下來了。然後,十年前你花了一點錢,把[射鵰英雄傳as黃日華-錄影帶]轉為DVD光碟。兩年前,你把[射鵰英雄傳as黃日華-DVD]傳為.MP4儲存在硬碟裏面(約25GB)。很不幸,你的硬碟壞了,怎麼也救不回,因此,你非常的傷心。
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射鵰英雄傳.epub]上面,會怎樣呢?喔!上網再下載一套。也不過幾十mb而已。甚至iPhone儲存空間不足,先將 [射鵰英雄傳.epub] 刪除,回家再從電腦部複製一份,也不為過。
所以,圖文書檔損壞了,按現時容量少、流傳廣、複製容易的情況,人們對於失去一個圖文書檔,不會覺得婉惜。若是閱讀器壞了,會婉惜一陣子,然後再買一台。我敢保證一個人發現iPhone或iPad壞了,傷痛的感覺不會超過一個月。
然而,紙本書很多時候絕版了,就是絕版了,幾乎是再也找不到它。幸運的可能在二手書攤發現,更多的情況是從此以後絕跡人間。你,心痛不心痛?
圖書檔案的內容實際上一直在改變,比如在10.7的iPad上,<圖A>在第一頁第20行,換了5.1吋的Note,圖A很可能跑到第三頁第五行下面。在紙本書上不會看到類似情況,同一本書的圖或文,不可能在非人為因素底下,跑到別處。人們也不會類似的變或不變有感覺。
反過來說,改變的若是內容,比方金庸把段譽的老婆由一個,增加到四個,讀者的不可能沒有反應吧?此例之上,金庸在紙本上先改了,讀者能分得清,自己的情況反應和心理活動,是因為書改變還是內容改變?因為他一整套都變了!由內容、情節、書封,整體都換了個模樣。但如果作者首先是在電腦上創作呢?
比方有一位作者在網上平台連載小說,一邊寫,一邊改動,讀者就會責怪︰「這個作者為甚麼不把書寫好才出版呀?一直改一直改一直改,煩死了。」情況和網絡遊戲改版一樣。當作者受到青睞,可以出書了,讀者又會說︰內容沒有改變,那些我都看過啦,買來幹嘛?
另一個問題也許只有少數讀者會在意︰版型的變動。也許對於一般只看流行書和小說的讀者而言,版型變動沒甚麼問題,甚至樂於看見版型變動,因為可配合不同機器,放大或縮小字型。
然而某些類型的圖書,假如版型變了,會即時造成閱讀困難。特別是學術類的書籍,假如有三條註釋,原本是在第1頁,但隨着機器轉變,第三條註跳到另一頁,需要翻頁尋找,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圖的例子也是,但現今一般的電子書格式,對圖片的支援也不是很好,相比註、書目、目錄等等,問題仍是其次。這一點也決定了,英語國家和中文國家在電子書發展速度的差異。
◎英美VS中華的電子書發展
按照目前的情況,英美和中華地區(泛指兩岸三地)的電子書發展形態,非常不一樣。必須強調,我定義的「電子書」必須包括「構成部份」提及的要點,以及合法途徑發表的平台。請勿隨便抄一個金庸的txt反駁我脆弱的立論。不能把責任全部怪罪於電子書的機器、軟體都是美國的產品,事實上日本、中國、韓國都有生產閱讀器。而且我認為電子書及閱讀器的軟件程式,比較簡單。(我就不相信能造出上百款online game的國家沒辦法寫一套好的電子書軟體)
所以按照我的觀察,中華地區電子書的發展速度較英美慢,有幾點原因︰
1. 缺乏遠見︰
現在有比較好一點,若然把時間推到五年前……不過也說不上新奇的論點,工業革命之後,東方一直跟着西方的屁股走。可是在出版業的情況上,缺乏遠見的不止是出版社、出版商,讀者也同樣缺乏,導致目前英美和中華地區不同的出版生態。2.閱讀習慣︰
上文提及,電子書在版型上容易變動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英文的閱讀世界,影響不大。英文書的版面非常簡單,密密麻麻的字、字、字和字。圖片也甚少嵌入頁面之內,多是另起一頁佔全版。中文書就麻煩了!特別是台版書,版面設計豐富多樣,開本不一 ,字型字款不一。舊時的線裝書,版面尚算劃一,天高地薄。現在最新的版式是天窄地厚,更誇張我見過一本書,整個頁面的2/3是字,留下1/3的空白位置來放圖,可是每十頁才置入一張圖,因此將近2/3的頁面是空白的、浪費的。我所舉的例是以文字書為主,要說圖文書的精美程度,華文出版遠遠及不上DK。可是美國就DK那麼一間大出版社以此為賣點,我們這邊是每本書都追求版型的精美,務求把書設計成一件「精品」,使銷費者的物慾橫流。讀者的習慣和佔有慾阻礙了電子書發展。3.幕後推手︰
早兩年有一條新聞,美國最大的出版商藍燈書屋(Random House)和Apple就電子書的版權打官司。官司結果未明(我忘了),同一時期,大陸也鬧出作家聯合和百度談判,指責百度掃描書到百度空間,供人下載,結果當然是小的鬥不過大的。可是有一點值得注意,新聞鬧出之後,台灣的電子書業就開始興旺了。在美國,最大的電子書商是新聞稱為「科技巨撆」的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甚至Google。可是台灣和香港兩地的電子書出版業務,是出版社控制的。看一下台灣數位出版聯盟(DTPF)的理事會名單和登記出版社名單,不難發現裡面都是有頭有臉的出版社要員,甚至很快就登記了ebook.com.tw這個天殺的域名的電子書店也是遠流旗下類似子公司的出版社。據某位在出版社任職的朋友的消息,香港的光波24、首尚文化、Bubo,分別和紅出版、天窗有聯繫甚至是子公司的關係。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港台兩地的出版社和電子書商是沒有衝突的,也避免了雙方撕破臉打官司的收場。可是,對讀者而言,傳統的紙本出版社兼營電子書,真的有好處嗎?問題太大,需要另文再述了。
4.入場費︰
很坦白,如果你是個一年只買三本書,而且全部都是小說的人,那麼電子書完全不適合你。就連我數學差點0分的人也懂得算,一台電子書閱讀器大約1000元港幣,3本書每年不過200元港幣。若然是租書店借或朋友借或回大陸買,那就更便宜了。基本上電子書是適合一年買一百本書或以上,閱讀主要以小說、散文等消消閒讀物,才適合購入。同時解釋了,閱讀檔案在二千年(12年前)已經面世(笑傲江湖全套我就是在網上讀完),但電子書直到近一兩年才開始興旺。因為大家都換智能手機了。
儘管我們有時候還是會上網看小說,但智能手機成為電子閱讀器以後,比電腦和Kindle更有效推動了電子書的發展。一個不會用電腦的大嬸,手上拿着iphone,不懂裝Apps,不懂玩angle birds,就去讀書(這句話在香港不適用,大嬸叫兒女裝了土豆apps之後便看視頻去了)。智能手機亦變相使「入場費」消失了。好比一個家沒有乾衣機,洗完的床單必須拿到乾洗店,而新的洗衣機兼具烘乾功能,再也不用花錢去乾洗店了。
美國那邊又如何?人家是有錢的,無容置疑,kindle、iphone也是他們的產物,配套較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完善。所以,這一點,不用冗言。
◎小結
我個人的推測,十年以後書籍出版必然兩極化。一般的、大部份的書,只有電子書。另一些,變成精品,印成紙本書。不過在我的想像裏面,仍然和目前概念裏的電子書,存在一些差距,容我另文探討。註︰字多無圖,之後會盡力補圖。以後是圖文閱讀甚至影音閱讀的年代嘛。
延伸資訊︰
- 日文電子書難尋!日僅3%書籍數位化──真吃驚,原來日本更慘。
- 台灣電子書研究基地︰blogger、facebook page
下一篇︰公平交易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