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の人──小說vs電視劇

很抱歉,讀了這麼多年小說,讀到《命運の人》才知道,原來,有這類型的小說。該怎麼表達內心的震撼和歉意呢?

先是看了三集電影劇,才對這部書產生興趣。松隆子、本木雅弘加木下陽子的組合,實在令人無法轉移視線。劇情緊湊,張力充沛,完全不覺得因為題材嚴肅,難以消化下嚥。有時候很羨慕日本和其他國家能拍出這類型的電視劇,日本政治混亂,過去幾年也有不少以現代國家為題材的電影劇。Change啦、外交官黑田康作……緒如此類,用一種很貼近平民的語言和方式,變相控訴國家。香港,連一丁點的邊兒都不敢沾,來來去去只有歌頌ICAC的英雄式電視劇。
《命運の人》開宗明義談記者和國家權力之間的爭鬥,故事背景是三十多年前,日本發生的真人真事。記者弓成亮太,在採訪途中,發現日本和美國之間,就沖繩回歸本國問題爭持不下,弓成在採訪中途,獲外務省事務官三木昭子協助,得到一份外交機密文件。弓成使用迂迴的方式,撰文抨擊,可是沒有重大迴響。後來,弓成決定把文件交給在野黨,在議會上向首相佐橋提出質詢,卻暴露了電文和消息來源。政府決定以非常手段,高調逮捕弓成和三木,並由地檢處提出起訴。
事件一發不可收拾,弓成身敗名裂,每朝新聞險些倒閉。政府對言論自由作出監控,電視劇裏,佐橋首相更公然與平面媒體開戰,引發一場由政府和媒體之間的訴訟案。
劇情看到這裡,心情興奮得不得了。月前偶爾去圖書館,居然發現架上有這套書,一書三冊,非常光鮮,我是第三個借閱,一口氣,一個月之內就把全書看完。
台版,皇冠出版社
 作者山崎豊子大名鼎鼎,但是我沒有讀過任何一部她的作品。也說不上甚麼原因,有一點卻是肯定的,換了以前,我不能消化這種題材的小說。赫然發現,有人能夠寫出這樣子的小說來,驚為天人。
華文世界極度缺乏類似的題材,近年雖有所謂的官場小說興起,卻以揭幕為主,文藝成份其次。反映事實少,反映史實多。可是歷史小說到最後都要鬧上朝廷,原本對抗朝廷的最後都有好下場……類似《命運の人》,以一件當代歷史事件為題材,透過實際採訪、資料搜集,再加上作者想像,沒有英雄化任何人任何職業,編寫而成的小說,目前還沒有看到。
開始讀小說之後,對電視劇興趣大減。電視劇的手法傾向煽情,非常淺易,例如弓成首次聆訊後,前往安西宅,希望能見上安西一面,誠懇道歉。安西在小說裡,拒絕見弓成,這人不願他人瞧見自己落泊,合乎人性的處理。電視劇卻是安西持酒瓶在玄關狠批弓成,戲劇效果得到了,卻破壞了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的心理。
另一種小說和電視劇上處理的差別,是旁白的介入。小說最令人着迷的,不是人物對白,是作者如何支配對話和敘事的份量。山崎豊子在這方面的處理是非常、非常的細膩,能夠讓不同角色,恰如其份地透過對白,表露心聲,又能用精煉的文字,說明人物背景和內心想法。
大野木筆師的處理很具代表性。小說先是在他接到案子時,描述他的成長背景,何立意成為律師。把他內心對公義的執着和希冀,說得很透徹。因為小說是連載體,作者在某些時刻,例如再上法庭時,簡單用一兩句說話,重覆講述大野木的背景,提醒讀者。這種寫法常見於長篇連載,特別是偵探和犯罪小說。金田一每一話都會把涉案角色畫在最前,是同樣道理。
可是電視劇採取了最普通的方法︰找個地方,讓大野木自己告白。內心雖然覺得電視劇的表達方式太狗血,卻又想不到更好的方法。除非這部戲一開始就有一位旁白,不然,要表現大野木因過去而產生的想法,實在很困難。還有另一種是借他人之口,安插一位大野木的對手,敬佩地回憶他的過去。但也改變不了本質。
比較令我不滿的,反而是演員的演出,與小說裡面的差異太明顯。演員的演技無疑是無法挑剔,我懷疑是遷就劇本需要,使演員在演出上「極端化」了。先是弓成,本應在法庭上太硬朗,他應該更虛弱一些、更掙扎一些。可是,以「我絕對沒有錯」的姿勢出現,觀眾很難將角色分為正義和邪惡兩個陣營。由此推之,三木在律師指示下,邪惡化和過份誇張的表現,也是引起觀眾二元化的手段,可惜了一場應該深層次的演出,浪費了一班演員。從第一次聆訊之後,電視劇就不怎麼好看了!太刻意把事情兩極化,太執着敘述鬥爭,把複雜的人性和內心思想置之不理,浪費了一套好戲。
我有時候也會想,如果不是一邊看電視劇一邊讀小說,也許能夠把電視劇完完整整的看幾次。小說的寫作手法簡樸中見精巧,光是看它如何修改硬崩崩的資料和枯燥的材料,扼要地寫出判詞、答辯、口述歷史的重點,就夠精神的了!
歷史學者,特別是台灣的,很愛這一類問題「文學和歷史的界線在哪」、「史學引用了虛構的文學作品是不是真的」等我覺得是白痴才會問。不過很多學者是以這類「哲學問題」討飯吃的(活生生的例子是我學姐是做「文史分家」得了國學會的研究奬)。北部比較開放的風氣還好,我們系上很多教授是非常的不屑隔壁中文系的(特別在他們把本來是我們的系館搶走以後)。一次上史學方法,老師提出兩個概念「史普」和「史幻」,她說是從「科普」、「科幻」引伸而來。我當時就說,那跟純文學和流行文學的區分有甚麼不同?某中山大學的老師不就是談大眾史學的嗎?討論無疾而終(交功課用不着)。亦有老師提倡兩者不需加以區別,原因是「你能夠分的清《史記》是文學還是史學嗎?」
從這方面落到《命運の人》,會發現山崎豊子的書寫巧妙地把故事和史實結合。第一、二冊以弓成經歷為中心的論說,把人物之間的關係和微妙寫得淋漓盡致,是文學史佔優。第三冊,講述弓成在沖繩的所見所聞,引用大量歷史資料,是史學佔優。如果套一些術語,第一、二冊接近傳記,第三冊則接近見聞錄,有點方志味道。山崎的寫法卻是文學的,在裡面看不見在史學上很着形跡的作者文風。史學的寫作,作者的評論、觀點很明顯,而文學多半是透過角色去操弄和表達。最難的是,如何把文獻、材料、人物經驗、情節和場景細節融為一體,寫得流暢不枯燥,感人又不造作,這些種種,命運の人都達到了。
不知算不算是新發現,覺得《命運の人》在文風上和李碧華有點相似。有些讀純文學的作者,擅長用二、三千字描述一樣事物,細膩非常,但有時,在小說的舖排上流於描寫,反而破壞了節奏。雖然讀中文譯本,但也能感受到山崎豊子的風格和節奏與李碧華有點相似,不會糾纏一事一物的描寫,以簡潔的文筆形容,較快的節奏令事件推移。不會在同一個場景糾纏太久,對場景的描寫往往只是一百至二百來字,把畫面勾勒清楚即成。心理描寫也比較直白,一是一,二是二,不會先寫一大串線索,讓讀者猜測人物情情。懸疑性質比較少。
《命運の人》和《煙花三月》都帶着一種由個人到國家的隱喻。首兩冊弓成深陷在個人的情緒和遭遇之中,不能自拔,情緒低落。直到他到了沖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開始發掘地方真相,自身的悲傷漸漸拋緒腦後。沖繩的悲哀、慘痛的過去沖淡了他內的愁苦,轉而激起潛藏體內,作為記者,報導真相,尋找公義的使命感。現今的平面媒體,大多打着「公義」、「言論自由」的旗幟,公然侵犯他人的使命感,致受到他方權力壓迫,也得不到公眾支持。在小花圃內受屈,之後在自家刊物上大肆抨擊,與弓成在法庭上見真章的情況相比,委實相差太遠。警察廳副廳長曾向每朝新聞的記者表示,英國法律有一條「清白原則」,一個人,其身不正,在法律上的認受性就會大大減低。
弓成,或多或少是秧在這一個不起眼的小細節之上,然後,花了一生去償債。他帶着分開多年的妻子由里子,登上沖繩崖岸,一個埋葬陸戰死難者的地方。由里子在眾多墓碑之中,凝望丈夫背景,聽老人講述這裡的故事,她多年來不改名、不離婚的心結,現在,隨着蔚藍無垠的大海,浪濤起伏,以及書封上從沒出現在小說的小船和燈塔,她尋於尋回當初無怨無悔下嫁這個男人的理由。

延伸資訊
  1. 故事原型 ── 「西山事件
  2. 命運の人 ──皇冠中文譯本,奇異的封面設計
  3. 命運の人(文庫本)、(單行本)──原來兩者的價格差這麼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