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有了,腳步自然會跟上──《NASA無名英雌》

1961年蘇聯成功回收木製假太空人及太空狗,並向世界宣稱,很 手快蘇聯將會成功送活人上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送人類上太空的國家。

看到蘇聯的太空科技超前,NASA太空任務小組主管Al Harrison歇斯底里地問,到底我們還差甚麼。三位黑人女主角在鏡頭下一瞬間出現,同心協力,跨越種族歧見的含意,不言而喻。

思想在月球,觀念在地球


美國種族隔離的歷史悠久,白人和黑人的主奴關係,可追溯到。直到1865年,南北戰爭結束,終止奴隸制度才在美國的政治圈形成共識。

然而一百年後,經歷兩次世界大戰,黑人始終不能與白人平起平坐。種族隔離政策在全國推行,白人與黑人在同一國土裡,生活在不同區域,上不同的學校,坐不同的公車,喝相同的水但分開兩個水壺。宣稱要征服太空的國家,火箭都要升空了,人們的意識形態仍然停留在封建社會時期。NASA之內,白人黑人分開不同廁所、不同的辦公大樓、不同的餐廳,慣性歧視。三位女主角出場的時候,美國社會正是這麼一個曖昧的狀態──在全世界頂尖航天科技核心的內圍,忍受不公平的差別待遇。

《NASA無名英雌》的主要場景發生在NASA的Langley Research Center (LaRC),LaRC設在維珍尼亞州。1960年代,許多美國州份仍然維持種族隔離政策,對於美國人而言,種族隔離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1958年,維珍尼亞州一位議員發起禁止不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的學校,接受州政府資助。維珍尼亞州,是個古老的種族隔離州份,NASA白人對待黑人的態度,非常合符當時的社會風氣,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歧視黑人。Vivian Michael 在洗手間對 Dorothy Vaughn說,她無意針對黑人,很可能是真心話,沒有說謊。

由此我們看見非常吊詭的情景,一個擁有全世界最頂尖腦袋,能解決無數科學問題,以登月為目標的太空科技團隊。這些天才中的天才們,面對數理客觀如常,面對人種卻和百年前的祖先,差異不大,甚至不及他們的祖先進步。

動蕩的年代


正當三位黑人女主角奮力抗拒種族歧視帶來的不公平,美國的社會風氣,亦在轉變當中。美國各地民權運動如火如熾。1961年,即電影中紅石三號計劃行進,同一時期,馬丁.路德金策動奧爾巴尼運動。

另一套電影《馬丁.路德金︰夢想之路》(Selma),馬丁.路德金呼召之下,美國的無分性別、種族,走上街頭捱鞭受打。《馬》的故事發生在1963年阿拉巴馬州,情況是,整個1950至19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無一刻稍停過,《NASA無名英雌》亦透過電視轉播民權運動新聞,成功帶出時代氣氛。Mary Jackson的丈夫,流露出對時代的無力感,勸喻老婆安份守己,別想做甚麼女黑人工程師了,時代逼使我們委屈,爭取又能改變甚麼。

1963年還發生另一起被歷史記住的事件,標誌民權運動、黑人平權之不可逆轉──擋校門事件(Stand in the Schoolhouse Door)。兩位黑人學生企圖進入阿拉巴馬大學報到,卻遭阿拉巴馬州州長阻擋。聯邦司法部出面干預,最終順利入學。


NASA裡面各種歧視手段,觀眾看到,心想何必如此。回到一百年前,卻事必如此。今天人們接受的教育多了,普遍接受人人生而平等,不應因國籍、膚色而差別待遇。當時的人,並不這麼認為。

總有些人走前了半步


看到「無所不能」的 Dr.Sheldon Cooper,苦惱於無法解決問題的表情,實在很爽(註1) 。然而Paul Stafford正正是云云白人的代表,他心中對黑人,尤其是對Katherine,簡直是鄙視。我們看得咬牙切齒,期待Katherine發揮天才,反將Paul Stafford一軍,但是在競爭之中,Katherine上半場輸了,輸給了制度,輸了給計算員不須在報告上留名,輸了給公司機構的資源分配政策。

種族有別的意識形態,深深根植在大多數人心目中,主角們也不能免疫。然而,劇中有一類人,從一開始就沒有種族觀念,他們就成為劇中最出類拔萃的人物。太空任務小組主管Al Harrison 和太空人John Glenn,一開始便視黑人為普通人,自然相處。

這是電影高明之處,戲中有歧視別人的人、受歧視的人,卻沒有刻意接納的人。苦口婆心勸喻諸君,人人生而平等,別歧視黑人,大家應該和平共處、同心協力,完成火箭升空的任務……沒有,沒有這種角色。Al Harrison 和John Glenn都不是這種角色,前者待Katherine作普通員工,該指派任務時指派,該開罵時開罵,最後贈送珍珠項鏈,是愛才,非同情。John Glenn甫抵NASA,便向眾位西區計算組的黑人女性,親切問候,到火箭升空一刻,他想到請Katherine核實降落點。種種行為顯示,他們兩個內心,沒有人種和膚色的區別,暗暗呼應,Al Harrison所說,我們不是找方法上太空,而是我們已經在那裡。

母性的勝利


缺少馬丁.路德金一類的街頭運動人物,《無名英雌》就沒有出現呼天搶地式的抗爭,取而代之,是溫和的職場奮鬥故事。三位女主角的奮鬥,相當男性化。可能受到華文文本影響,《宮心計》看太多,難免覺得女人之間的戰爭,流於意氣。相反,《無名英雌》裡面,孩子氣的、搬龍門的、不顧大局的,都是白人。黑人默默奮鬥,令人聯起到《穿着Prada的惡魔》,還多了一份母性。

Dorothy Vaughn風聞IBM電腦將使婦女們失去工作,立即作出反應,帶領西區計算組,學習程式語言,操作電腦。面對即將來臨的危機,Dorothy有許多選擇,藏私自修,自己高升;學懂後破壞IBM系統維持西區小組的工作……Dorothy卻選擇了自己帶領眾人學習。這個無私的決定,相當母性,Dorothy心懷同事,不忍任何人給開除。

事實上三位女主角各有家庭,電影亦花費適量篇幅,敘事詩女主角工餘時間的家庭生活,既為妻子、又有母親、亦為同事,人物塑造得十分立體。那不是先塑造一個英雄人物,再加插一些犧牲家人愛人的英雄類型。三個女主角本來就是有家室的平凡人,形象已經和廿一世紀的女性相差不遠,生於不公平的年代,同時擔當着多重身份,沒有自怨自艾和狂傲抗爭,他們透過學習、培養、等待,在NASA默默耕耘,直到整個機構接受,黑人女性也可有所作為。

想法有了,腳步自然會跟上


等待最終得到回報。1963年總統甘迺迪支持馬丁.路德金和他的同伴策動的「向華盛頓進軍」,爭取就業全面公平,而現實的 Mary Jackson 則在1958年獲得工程師資格(註2)。NASA畢竟是NASA,走前了別人幾步。儘管女主角們爭取個人的平等待遇,和全國的平等平權,層次和規模不應直接比較,但是當時的社會氛圍,對NASA內部處理種族問題,必然產生正面作用。電影裡 Mary Jackson 的白人男同事,是最早接受她,上司更鼓勵她申請成為工程師。

無人火箭、載人升空、登陸月球,每一件事全無前例可依遁,每一件事,都是全新的。而面對全新的形勢,創新的時代,全新的價值觀、觀念、機器,勇敢挑戰、包容接納,只要想法有了,腳步自然會跟上。這才是《NASA無名英雌》有別於其他追夢電影的地方。


註1︰扮演Paul Stafford的Jim Parsons,另一著名角色是The Big Band Theory 的Sheldon Cooper,就知道這傢伙有多臭屁。
註2︰參照 NASA Mary Jackson biography(https://www.nasa.gov/content/mary-jackson-biography), Mary Jackson 1958年成為首位NASA黑人女工程師,電影設定的年份相信在1962年之後。


延伸資訊︰

  1. NASA︰https://www.nasa.gov/modernfigures/faq
  2. 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therine_Johnson#Career
  3.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4846340/?ref_=fn_al_tt_1

留言